中国式慈善的原因?
1,中国传统哲学中就有“与人为善”“兼爱”的理念,在儒家思想中,“仁”是的核心,而“慈”是“仁”的具体表现;道家主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上德若谷,大爱无疆”(庄子)。这样的文化土壤自然滋养了慈善事业在中国的生根发芽;
2,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对民生问题一直较为关注,《周礼》中就记载了周天子派官员定期探访百姓疾苦的制度——《秋官》之中有“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令,以佐助天子”,“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与其人民.凡天下道路,车辆之数,牛马之畜,田莱之籍,廛屋之路,凡六废而考之,十库而图之,以诏王治”,由此可见朝廷对于民间疾苦的重视,同时这些记载也反映出中国社会自古就以农立国,社会基础较为单一,民众生活相对闭塞,缺乏与社会交流的通道,因此容易形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个体—群体”的价值观;
3,中国的古代社会流动性较差,一个人出身于何处,基本取决于自己的父辈,个人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较少,因此人们总是更加倾向于“集体”的行动,去解决共同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流动性的增强反而使得人们更加偏向于“个体”的选择,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但中国在经历现代化的阵痛后,不仅慈善事业没有蓬勃发展,反而出现了“慈善荒漠化”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此;
4,最后,中国的经济体量决定了在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公益事业的路线,规模很难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