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如何落地公益开花?
这个题目好大,让我这个在慈善行业混了多年的小人物来妄加揣测的话,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做慈善,也就是我们开展慈善活动的初心是什么的问题。我们搞慈善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为了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那我们在做慈善项目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把这一点体现出来呢?比如说我们在捐资助学的时候是不是要看看这个学生家里到底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才让他失学?是不是要帮助他们重新回到学校的课堂。如果我们的慈善项目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能够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更好一点,那我们这一笔慈善活动就做的功德无量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做慈善的能力问题。我们的慈善资金到底够不够支撑我们这个慈善项目的开展?我想可能更多的是指的我们的爱心捐款能不能真正的用在刀刃上?我说过我们好多有慈善基金会的企业,他们的慈善基金会成立以后,往往都会收到很多的爱心款项,这些爱心款项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九牛一毛,甚至根本不可能达到他们企业慈善基金会的成立条件。那么对于这些资源来说,我们应该怎么更好的去利用它们,让它真正发挥最大的效用,这才是关键。很多慈善机构它之所以做不下去,不是因为他没有爱心,而是说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善用他的爱心。
第三个方面是我们做慈善的心态是否摆正。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并不是因为我们做了对别人有什么好处,而是我们从心里觉得我们有责任去这样做。既然我们都有责任去帮助别人,那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帮助他人,而不用去计较别人是否会报答我们。我们也不用去计算我这样做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名声或利益,只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能把这颗心放正,那我们就能做得更好。否则有时候你去做慈善,实际上是你心里不平衡,你想通过慈善的方式来获得一个心理平衡,这样的心态是绝对不利于我们把慈善的活动做好的。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大慈善时代,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公民个人,公益慈善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的社会理念不断得到认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益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障碍,包括公益从业者存在“公益疲劳症”、募捐和筹资难、公益和慈善的融合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
第一,公益人的“公益疲劳症”
长期的公益工作,会使得一部分从业者身心疲惫、热情消退,甚至产生厌恶和排斥等负面情绪,这就是所谓“公益疲劳症”,并由此导致公益从业人员的工作质量甚至整个公益组织的服务品质下降,这一群体急需被关注。
“公益疲劳症”一方面来源于公益人的职业精神,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在所从事的公益项目上,无暇兼顾自己的生活,甚至放弃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奉献了自己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关注,长时间处于疲惫的超负荷工作状态后容易感觉身心俱疲。另一方面,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志愿服务中,受到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会使得从业者产生失望和无力感;此外,受限于现有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当工作得不到重视和认同时,“公益疲劳症”就会不请自来。为了保持和激发公益人的工作热情,提高自身素质、优化外部环境是关键。
一方面,公益人要注重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平衡好生活和工作,学会“助人自助”。另一方面,要为公益人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并通过强化管理和培训,实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第二,项目筹资难
资金短缺、募捐和筹资难是限制公益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而资金的短缺会导致部分具有社会价值的优秀项目难以推进,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尽管国家不断完善立法和制度,对公益慈善事业加大扶持力度,但要改变这种现状还任重道远。
一方面,要改变国内对公益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常态性和可预测性的现状,加强立法保障捐赠者的合法权利并培养对公益的“常态思维”。另一方面,对公益组织而言,要解决筹资难的问题,还要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管理和运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在宣传上创新思路,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第三,公益与慈善的融合需加强
“公益是慈善的前店,慈善是公益的后厂”,二者相辅相成,理应相互融合。然而受限于体制机制和社会认识水平,两者之间在融合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缺乏系统化。
目前我国公益与慈善之间缺乏系统运作,尚未形成完整的“公益—慈善—再公益—再慈善”的“公益业”体系,需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管理,实现行业融合,提升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