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鼠仓股票?
“老鼠仓”,源于英文"Rat Track"的直译。最早是指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一些投机人士在私下借用了机构的大量资金进行投资,在投资前先低价买入相关标的股票,待公布消息后的股价上涨后全部抛出,从中牟利。
1995年美国《华尔街日报》首次报道了一起“老鼠仓”案——美国一家基金公司的经理在操纵一个投资信托基金的过程中,利用自己控制的资金交易股票获利,从而损害了客户利益(当然也违法了国家法律)。 “老鼠仓”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基金经理本身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或是敏锐的市场嗅觉,提前得知要公布利好或利空政策,于是预先将自己管理的账户投资于某只股票,等到消息公布时,其他账户跟随进场博取短期价差;其二,某些基金经理在管了大量的资金之后,会自己私下开设一些与基金运作没有关系的帐户,用来进行个股的交易。他们一般先用公家的钱拉升一些个股,然后在自己的私人帐户上获利了结。这种做法虽然十分隐蔽,但往往也会因为其个人的行为给所管理的基金的业绩带来极大的损失 我国虽然没有老鼠仓这一概念,但是老鼠仓的实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暴利。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老鼠仓”也逐渐成为股市中的一种顽疾。
一、何为“老鼠仓”? 在我国并没有“老鼠仓”这个专有名词,实际上,根据中国证监会2007年4月发布的《关于防范不法分子利用“老鼠仓”方式进行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活动的提示》中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一种俗称,指的是一些证券从业人员借助其工作便利,私下使用客户的巨额保证金进行股票交易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投资者处于“裸奔”状态;内幕信息泄露。 “老鼠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券商为了自身利益,私下将客户的资金拿来炒股;另一类就是某些操盘手将客户的保证金私吞,进行个人炒作。 二、何谓“老鼠”和“仓”? (以典型的国外案例说明)
老鼠:指基金经理或投资顾问; 仓:用于储存粮食或物资的设施或空间。这里特指投资者的资产/金钱,所以也可称之为“资金池”。 关于老鼠仓的定义,可参考美国金融监管专家对“rats track”(老鼠迹)一词的解释。该词最初是用来称呼一只老鼠通过一个封闭空间并在地板上留下痕迹的现象。由于老鼠通常都是通过最省力的路径行走且不走回头路,因此在很多情况下,“rats track”就常被用以形容某人通过最容易和最便捷的路径从事某项活动。因此,所谓的老鼠仓就是说某一交易者在从事一项活动时像老鼠一样。
1. 老鼠的轨迹是从一个仓到另一个仓(类似于现在某些基金经理用公家的钱去炒自己的股);
2. 老鼠总是从一个仓跑到另外一个仓而不返回(即基金经理不会拿自己的钱来炒股,而只会挪用投资者的资金);
3. 老鼠总是选择一条最快和最省力的一条路线(基金经理往往会选择风险最小的方式赚取最大的利润:如消息提前泄露或者内幕交易)。 三、如何分辨? 其实,“老鼠仓”并不神秘,只要投资者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方法,辨别起来并不难。一般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看基本面: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基本面向好,往往会被市场反复追捧。然而,有些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其实并不怎么样,但却突然被市场高度关注甚至暴涨,这就值得警惕了! 二看技术面:一般而言,庄家炒作一只股票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波动周期,包括吸筹期、拉升期、出货期和盘整期四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的走势都会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在具体判断一只股票是否存在“老鼠仓”时,可着重观察股价的运行阶段是否有异样。 三看成交量:众所周知,庄家和散户是市场上仅有的能主动买也能主动卖的参与者,当一只股票出现了连续放量上涨的走势,则很有可能是主力暗中吸纳的表现。因此,投资者不妨结合股价的走势,从成交量的变化中去寻找“老鼠仓”的痕迹 四看股东增减持:一般情况下,当一家公司出现了重大的利好消息的时候,持股者通常会迫不及待地抛售手中的筹码套现,持股者的增多往往是利好消息兑现的结果,属于正常的现象。相反,一旦持股者的数目突然减少,特别是那些前期已经涨幅较大的股票,则很可能是有人在暗中进行“老鼠仓”交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高管人员增持自家股票的情况也需要特别注意。 五看公告: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披露重大事项的信息,如果发现有上市公司刻意隐瞒重大信息的迹象,则很有可能存在“老鼠仓”交易的嫌疑。不少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都持有本公司的股票,这些人在股价低位建仓或者在股价高位减持时都需要履行相应的信息披露义务,因此,投资者可在这些人的相关公告中寻找蛛丝马迹
四、怎样对付? 既然“老鼠仓”的本质在于获取信息不对称的超额收益,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打破这种信息垄断,让所有的投资者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市场之中,这样也就变相打击了利用非公开信息违规买卖的行为。 首先,监管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于任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就要从重处理,并让相关的责任人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