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模式适合中国吗?
说一个很多人应该不知道的事。现在国内很多移动运营商的流量都是按MB和GB计费的,但这样换算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手机上网产生的流量是按字节(B)计算的;而电脑上网产生流量则是按兆(M)计算。 比如一台电脑上QQ产生了200KB的流量,那么运营商就按照200K*1024/1024=2048字节来计算你的流量费用。而如果这个流量是给手机用的,运营商就会把200KB转换为200/1024=0.195MB来计算你的流量费。虽然看起来只是数字上的变化,但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基本上都是以GB、MB为计量单位来向用户收取费用的,这种换算导致的结果就是如果同一个用户用了相同的网络资源,由于手机上网比电脑上网更受欢迎(毕竟谁用电脑没事干干啊),那么手机上产生的流量会比同等条件的电脑上产生的流量多计费不少。 这部分多出来的流量费可是相当贵的! 为了省这点银子,很多聪明的开发者想出了一个省流量的巧招——做轻量级的应用。所谓轻量级应用是指那些不需要大容量的数据支持和复杂的数据处理的简单应用。这些应用的客户端只需要很少的代码和很少的资源,就能实现基本的功能。正因为如此,这类应用对于终端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它们必须能在终端设备本身承载力有限的条件下完成基本的工作。
以微博为例,传统的短信、彩信方式的微博更新信息会占用大量的话费,而采用HTTP协议推送的方式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只通过有限的几条消息,就能把需要告知用户的最新信息传递给用户,因此节约了宝贵的网络带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流量”使用。 而微信之所以能够做到节省流量,主要是因为其提供了实时、稳定且可靠的连接,保证传输的数据能够及时到达对方,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压缩算法来减少所传递的信息量,以达到节省流量的目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应用都能够像微博一样实现对流量的严格控制。对于很多需要复杂处理的应用来说,即使想尽办法控制流量,最终可能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无法改变应用自身特性的情况下,只能希望运营商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是等待新的技术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