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行多少测试钞票?
从1978年发行第一张人民币特种股票,到1993年开始发行凭证式债券和证券公司债以来,我国相继推出了5种金融衍生品。 其中,前4种均为债券,分别为:国债、国家建设国债、国库券和企业债券;第5种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
1.国债 从1979年起我国正式发行国债,当时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财政政策工具的缺位,国债被赋予了强烈的政策性质。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国债发行主要采取定向发行的方式,即只向特定人群(主要是机关单位)发售,发行量有限,利率也较低。随着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增强,国债的发行开始朝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改革。目前,国债发行的主体是财政部,形式主要是储蓄国债和附息国债两种;国债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机构等。
2.国家建设国债 为了适应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1991年决定发行国家建设国债。与国债一样,国家建设国债也是采取委托发放的形式,由国家发改委代表国务院授权发行机构,向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发行,募集资金用于国家重点建设。国家建设国债的发行,有利于筹集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但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国家建设国债的发行对经济的刺激效果也十分有限。自2007年起,国家建设国债停止发行。
3.国库券 1981年至1996年间,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增强政府的融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分七次发行了共计2100亿元的国库券。与其他债券相比,国库券的利息高且定期支付,风险低且安全保证程度高。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购买国库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企业债券 为了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1988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20亿元的企业债券。此后,由国家发展基金委员会归口管理,中国工商银行具体办理发行事宜,直至1993年底共发行了6期,金额达126.15亿元。 与国债相同,企业债券的发行也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执行的行政主导型政策,它具有强烈的国家信用色彩,利率水平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不能流通转让,其收益率计算也不符合经济学原理。企业债券的发行对企业和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994年以后,出于防范金融风险考虑,企业债券的发行遭到禁锢。直到2007年,在金融危机的国际大环境下,政府才重启企业债券发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