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场内基金?
因为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需求! 因为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和风险比较低,所以它是“低风险、低收益”;而股票型基金的风险和收益都较高,所以它是“高风险、高收益”。 风险偏好不同的人选择投资工具时是会区分开的。
比如说,一个年轻人和他的父母一起买理财产品,由于父母的收入主要用来养老,所以他们不会选择风险太高的产品,比如股票;但是年轻人主要是用理财的资金来做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储备金,所以他会更多地去选择风险相对较高的产品,比如期货。 通过这样的区分,既满足了不同投资者对于投资收益的不同诉求,又保证了所有投资者在承受风险能力上的均衡。
当然,除了按照风险和收益划分,有些金融产品还可以按照另外两种方式进行分类——是否保险资产和是否有杠杆。 按照是否保险资产进行划分,金融资产可以分为保险资产和非保险资产。 这里的“保险资产”其实指的是负债,而非保险资产是资产。
也就是说,保险资产是需要用于支付人们在未来可能需要支出的那些费用,而非保险资产则是我们今天可以消费、可以使用或者投到生产性用途的那些资金。 在这里我们引入两个概念——“必要支出”和“可自由支配支出”。 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人人都有权享受基本社会保障,因此在理财的过程中没有必要特意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必要支出做准备(即使准备也没有人强迫你把钱投入到指定的地方)。
相反,如果我们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面临高昂的医疗、教育成本,那我们就需要在理财的过程适当考虑这些支出,把这部分钱从当前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中挪出来,提前做好准备。 这里的关键并不是因为我们身处何种社会制度下,关键是在于我们自身对于未来的预期。 如果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是乐观的,认为无论发生什么意外我们都可以应对,那么此时的我们是拥有“绝对收入”的,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专门为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支出而现在减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比例。而如果我们的预计是不理性的,认为意外总会发生,且我们无力应对,那么此时我们便是拥有“相对收入”的,我们需要从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提前准备,确保必要支出的部分不会因为意外而发生困难。
所以说,无论是保险资产还是非保险资产,其实都只不过是我们为了达到“生活目标”而采用的策略而已,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