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驿是什么意思?

那雅雯那雅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19世纪中后期,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商业城市。但是当时中国实行的是海禁政策,外国的船只在海外贸易时,只能在中国沿海的一些港口停泊或是进行贸易往来。而上海因为毗邻苏州,又是长江口外的最大港口,自然成为外商向往之地。 由于清政府在外贸方面实行的是“公行制度”(即由官方指定的商行对外贸易),所以外商只能将货物交给公行的商人代为买卖,赚取差价。

不过到了嘉庆年间,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外商可以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获得“允准执照”(即进出口许可证),直接和中国人做买卖了。然而,他们不能直接和老百姓交易,还是必须通过公行的介绍才能买进卖出。而且这种交易不是现款现货的,而是先付款,然后货交清关后,再付剩余的钱给公行。

为了减少损失,外商把从日本带来的铜板、碎银和荷兰的银元铺到街面上,雇请大量的人力进行整理、熔炼,然后再送到海关监督那里兑换成真金白银。于是,在外商聚集的街道两旁出现了许多“洋银店”,他们不仅负责把外商的金属货币兑换成银两,还承担兑换银两时“贴水”(注:“贴水”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向客户购买外汇的行为,属于国际结算中的融资行为)或“平水”(即按对外汇标的面值收购,属融资行为)的职责。这些"洋银店"后来逐渐成了外国金融势力入侵中国的窗口。

据记载,仅英国伦敦塔埠公司一家就在上海开设了20多家“洋银店”。另外,美国也设立了名为“汇理”的商行,并开设多家分行;德国、法国等其他国家也都先后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银行分支机构。 随着西方金融势力的涌入,一种新事物开始在市场上出现--纸币。

最初,外国人的纸币只是在他们控制的范围内发行,上面印有英文,而且数额较大,老百姓一般是不会使用的。但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工业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又连年下降,银根紧缩(注:银根,原指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后引申为资金供应方面的情况,本词来源于旧小说《三侠五义》中有“京城里银根最紧”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外国人称为“钱庄”的中国金融机构,它们多集中在江苏、浙江一带,主要是为民众和商户提供贷款和支付服务。这些钱庄大多由浙北人开办,经营方式也多半采用典当业的“当本”形式——即你有多少东西我可以给你贷多少钱,待商品售出后再归还本息。

1875年,上海第一家专营钞票的商行——广晋泉钞号成立,此后各外商林立的街区纷纷设立了这样的机构。而当时国内很多地区仍然使用银两作为货币,甚至清廷在户部钱粮上使用的也是银锭、银元。这些商业银行就充当起了“贸易中介”的角色。

比如,他们接收出口商的汇票,支付其货款的同时,也代卖方收取进口商的预付金;他们以贷款的方式给予民间和企业借款,待商业往来发生后,再以买方或卖方的名义冲销这笔款项。这样,在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中,这些银行无形中掌握了整个商业活动的命脉。

濮阳旭星濮阳旭星优质答主

驿站,古已有之。但洋泾浜(黄浦江支流老名字,今上海延安东路大致位置)畔的小商驿,是开埠后由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和德国相继设立的五处“上海商驿”中的首驿。

旧时代的驿站,主要为过往官吏提供食宿与车马的补给。商驿,顾名思义,便是为商旅提供的驿站。但,西方人在中国开办的商驿,与传统驿站又绝不可相提并论。

在《老上海ABC》一书中所载,英国商驿,亦称第一商驿(其地址在上海老西门小北门内外),建筑宽敞宏大,有接待室、餐室、账房、大客厅。客厅可容纳200人,房间100余间,附设仓库,房间皆备有家具。该商驿还备有“快船四艘,机动小火轮一只、大洋船一只,皆作商旅往来吴淞口接送之用。”美国的第二商驿,与英商驿毗连,建筑规制“亦与英国商驿相仿”。法国第三商驿,在河南中路与复兴路口,所备接送船舶有三艘。

从《老上海ABC》中的记载不难想象英美法德日五国当时在上海滩横行霸道的景象:五处商驿,俨然外国人在华的五处大本营。在五处商驿周边,都是外国人。在商驿大院内,有各式客房,房间内的用具“皆备”而“齐”。商驿是旅馆,又远非一般旅馆所能比。那些当年跟着外国侵略者来到东方的舞女妓女,也多被安排在商驿之中。商驿附近,更有西餐馆、花廊、娱乐场、妓馆等。在商驿之内,可以得到食物,可以住宿休息,可以“寻欢”作乐,可以得到“快船”接送,可以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可以汇兑银钱,商驿周边还是“国中之国”。

这种商驿制度,到1917年时,在国人的一片反对声中才被“以权充房捐”为由废除。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