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前用的煤从哪来?

阎绍玉阎绍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看了很多人的答案,有的很专业,但是过于学术化,可能我答的比较简单,但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亲历见闻。 我小时候住在南京西路泰兴路那边,大概是1975年到1985年吧,记不清了,反正当时年纪小。我印象里家里有个很大的煤炉子,冬天家里用来烧水或者炒菜,夏天烧饭和取暖。记得我家旁边有一大片地方都是储存煤炭的,很大一片场地,每个房子下面都有一个出口,通到那个场地里去,每天运进运出的,还有很多拉煤的车在街上走着。后来慢慢就不烧煤了,改成烧煤气了(这个记忆特别深刻,因为之前没有见过煤气灶,总担心它突然着火)。 后来又搬到番禺路住,那会正在搞虹桥路下街,我记得那天正好是开工,很多工人推土机、挖掘机在那儿工作,我好奇,就跟着他们走,发现他们在挖一座桥,我问他们在挖什么,他们说挖桥,我说为什么要挖桥啊!他们说“为了建商场嘛”,我不明白商场是什么,于是继续刨根问底,最后他们被我烦得不行,就说“这座桥应该叫‘闵白’,我们也不知道挖到哪里去,不过上面写着‘闵白’呢”,于是我才知道这桥的名字,当时太小,只知道“闵白”两个字,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没细想。

几年后,我考高中,学校安排宿舍,我在学校附近找到一间房,是和室友一起合租的,房东是个很和蔼的老太太,我们叫他徐阿婆。屋子里有床、桌子、柜子等,都很旧了,我们也没在意。某天晚上,我和室友在屋里聊天,忽然听到外面有动静,走出去看,只见一个很高大的人影,正站在阳台下面,往里面看…… ……

屠腾骏屠腾骏优质答主

上海是港口城市,使用的煤炭大多通过水上航道运来。解放后,京杭运河南段曾经运送过相当一部分煤炭。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包括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等河段,全长1800多公里(因河段变迁及历代测量方法和标准不同而有差异)。北京到天津的北运河,早在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疏通。隋朝统一中国后开通南北大运河,是在历代疏通和开发几条天然河流和渠道的基础上,把天然河流渠道与人工运河连接起来,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继续疏浚和整治,才逐渐形成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长近2000公里。京杭运河中以南运河为主流。

上海地区,自宋、元以来,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东移,京杭大运河的重心也随之东移。明清时期,南运河已形成繁荣的大漕运。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江南河道总督嵇璜上奏称:“南北运河通衢,北起德州之李家铺,南抵清江浦之邵伯,中经高家堰之以上各闸坝,每闸坝以数万、十万两计,……运河全苏者十之八,而苏之运河实尽属扬州府城。”又据同治《扬州府续修图志》载:清代,邵伯为南运河与湖荡水系的枢纽,每年漕船过载2万艘、米500多万石、各种船只3万多艘,各种漕役人员十几万人。漕船及各种船只经过邵伯,需停泊、装卸、整修,给当地留下丰富的劳役、运输和市场供应。当时,邵伯米市、杂粮市场十分兴旺。

清政府实行“以漕养河”,规定漕运总督在漕运淡季,督办黄河和南运河的河务。因此在扬州府(扬州、甘泉、高邮、兴化、宝应、江都、仪征七县)内设有督、抚、提、镇等40多个机构,还有1000多家为漕务服务的商号和行栈。

运河的南段,江南河道(江南运河),北起镇江市的谏壁、南至杭州市的钱塘江,与长江、钱塘江及太湖水系相连,也是古代人工运河。镇江至苏州为北段,长92km。苏州至嘉兴为中段,长83km。嘉兴至杭州为南段,长50km,江南运河是大运河的最南端,是大运河最古老的河段。相传在周敬王三年(前517年)吴王夫差命伍子胥督率民夫开凿,故有"胥河"之称,该河由苏州到无锡,使太湖与长江接通:接着又开挖了由无锡到常州的运河。嗣后,在吴、晋、梁、陈、隋、唐、宋等不少朝代中曾屡加疏通和整治。

京杭大运河是南北漕运的“黄金水道”。由于淮扬运河的泥沙、黄河改道等原因,明清两代后期,淮扬以北的运河漕运受到严重威胁。康熙二十四年(1684年),清政府派靳辅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到康熙六年(1668年)前后,由里运河、中运河、黄河至江苏清河决口、山东张秋镇南卫运而北到天津入海的水道全部淤塞。为了维持漕运,靳辅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清口以东筑高家堰,在清江浦筑归海堤,开清江浦新河,使运河水由清口入淮河,再经由清江浦新河,溯黄河以补卫运,使北运河通航。

从康熙二十三年起至二十九年,靳辅又在扬州、江都、甘泉、兴化、高邮、泰州、通州等处陆续兴建三十八所减水闸坝,以泄除黄河、运?、里运河多余的水量,使黄河、运河的径流得到初步控制,使南运河的漕运有所保证。后又在淮安以下江都和高邮等地新筑了100余里的运河堤,并在扬州市北的邵伯一带开挖了100多里的减水河,以排泄里运河的余水,使运河水位保持适宜,南漕运输得到了初步保障。

但是,由于黄河水患的为害、统治集团中的党派倾轧斗争,靳辅未能完成他的治河计划。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政府又派陈潢继续靳辅未完成的治河工程。陈潢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继续沿用靳辅的治黄方案,对黄河、淮河、运河北段进行全面整治。在高邮一带新筑了200多里长的运河堤,在邵伯、江都等地新挖了100多里的减水河,修整了扬州、江都、高邮、兴化、通州等14所减水闸坝,以泄太湖入江余水,还对苏北的射阳河、安丰河、白水塘等湖荡进行了整治,为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北段打下了基础。此后历经雍正、乾隆年间历代统治者对大运河加以整治,才使南运河的漕运一直延续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京杭大运河在2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发展南北经济联系、水运交通、城市建设和南粮北运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运河的漕船每年经邵伯入长江,至南局江面放驳,分运至瓜洲、江都、高邮各地,还有相当量的漕船继续南下入运盐河和仪扬运河到三江营,经长江至南河江面放驳,由木船分运至各沿江江口。19世纪以后,近代商品经济进入长江,煤、建筑材料、五金土产和部分粮食及海盐,也利用这一航线运至上海和吴松江两岸等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实行“以河养漕”,每年运往天津、北京的仓粮250万石,由漕船运至通州,转“皇纲”船北运,所需资金由南漕运输来补充,南漕成为大运河漕运的主要经济来源。乾隆时,扬州府的漕船每年约1万艘,各种运船和商船几万余艘,所带役丁和船户数十万人。这些船由南至北的运输,为运河沿岸城镇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繁荣漕务经济提供有利条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