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怎么养老?
1.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包括养老基础设施(养老院、老人公寓等)和养老服务行业(老年护理、健康管理、居家服务、文化娱乐等等);鼓励企业参与进来,提供各种适老化产品 2.完善社区功能,建设“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将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功能纳入其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疗康养”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养老金待遇水平,做好跨制度、跨渠道的资金调剂,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4.发挥金融保障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人的理财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开展面向老年群体的长期保险业务,满足老年人的资金需求
5.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将“养儿防老”变成“社会养老”,转变观念,改变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的落后理念,培育和激励年轻一代树立积极的老龄观!
2012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承上启下为“十二五”规划启动的一年。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养老问题在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深入、持续的关注和讨论。
与往年不同,围绕“老无所养”“住无所居”这些“民生最痛”核心问题引发的讨论,已从关注点上问题的解决,推进至对养老体制的总体变革的寻求。关于养老的问题,已不仅从传统意义的“老”角度考量,社会公众将“住不上房、养不起老”,称为“房养老、养不起”、“养得了老、住不上房”,称为“养养老、住不起”。养老问题与房地产问题开始形成交集,并成为相互牵制,恶性循环的因素。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居民住房市场化基本方向”,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双轨制”方针,住房保障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得以廓清;而民政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做好养老机构改革工作”,将养老机构改革正式提上议事议程。由此,养老体制的改革与推进在“政府”的维度上进一步得到了制度化的确立。
2012年,养老体制变革的社会维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长期酝酿的养老模式创新试点“以房养老”率先在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破土,并在年末通过全国人大决定的形式,正式确立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增加养老设施,鼓励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的制度组成部分,写入全国人大《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之中。以房养老,这个由社会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在国内的首创性概念,在不到四个月内从社会智库的建言和试点,到写入全国人大决策文件,体现了“中国式民主”的高效。它在实践中逐步落实,不仅有望在中国破解“老无所养”的养老难题,也同时对“无房可居”,“住不起居”的住房难题形成正面解决的重大推动力。
住房资源和养老资源,都在中国面临着资源稀缺、有效供给不足的难题,它们也是导致中国社会危机频发的两个焦点问题。而“以房养老”制度的实质,就是将稀缺的住房资源和养老资源打通,在“通”当中寻找新的解决之道,在“通”当中创造更多的可供分配的资源,以化解危机。
因此,以“以房养老”为突破口的中国养老体制改革,在政府维度和社会维度的同步推进,以及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社会创新”的制度特征和路径特征,构成了2012年中国养老改革最鲜明的年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