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中国的稀土?

初妍熙初妍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以目前的技术,只要掌握提炼技术,随便一吨废料就能提取几千万甚至上亿市值的稀土。而提取成本其实很低。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多提纯厂会傻傻地把数亿市值的稀土白白送给别人提炼,人家又不是慈善机构。 那么,是谁动了中国的稀土呢?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却同时也是最大的稀土消耗国。中国每年大约消耗30万吨左右的稀土,但是开采量仅有20万吨左右,大约10万吨左右的缺口需要进口来填补。

中国稀土主要消费领域是颜料、荧光粉等民用产品以及磁性材料、催化剂等工业应用。其中,颜料是用量最大的终端用户,约占稀土消费量的三成;其次是荧光粉,占二十%以上;其他的还有电缆、塑料、玻璃纤维等。 而从进出口数据来看,我国仅2010年到2014年的5年间,就共进口了985.72万吨的稀土矿物或者其精矿,价值达到885.48亿元。(注:这里只计入了氧化稀土及镝等重稀土的进口值)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平均下来,每一吨进口的稀土矿物或者其精矿就可以制造出2.6台电脑显示器,3.4辆小轿车或者3.1条针织内裤。

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中,稀土已经无处不在。而这些仅仅只是消费,并不是最昂贵的科技含量最高的那部分,因为那部分早就被美日垄断了。 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么多稀土下游产业没有一家真正有定价权的国际巨头,全部都被外国企业牵着鼻子走。

就拿荧光粉来说,全球市场几乎被两大日本公司在半垄断着,国内很多企业甚至连价格他们都不愿透露。 如此被人卡住脖子的产业链,难道不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

徐离佳凯徐离佳凯优质答主

近年来,我国稀土的定价权旁落和自身在稀土贸易中的被动地位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我国稀土的出口“双权”管理体系难辞其咎。国家发改委稀土办一位人士告诉记者,1990 年代我国开始对稀土进行贸易管制,在计划经济背景下采取指令性计划和统一经营策略,通过“出口招标配额”和“特定企业经营”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稀土的出口量和出口价格,以此防止出口混乱,保护国内资源和产业安全。

但自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上述贸易管制政策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贸易自由度不断提高,而作为战略资源的稀土,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贸易管理体系,两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在现有管理体制下,由于获得出口资格的企业众多,出口秩序和价格控制难以有效开展。

中铝公司中国稀有稀土有限公司一位人士表示,按照出口配额管理政策,企业在稀土生产前必须申报计划产量和出口量,这被国外贸易商视为我国稀土产量和出口量的“风向标”。而且,由于我国对获得出口配额和出口资质的企业没有设定数量限制,致使出口企业过多,彼此之间“内斗”不已,争相压价销售,而获得资质的企业又多是流通企业,没有生产能力的限制,它们可以从国内任意采购,再从境外的关联企业低价买入,在我国重新包装后再办理出口手续,以达到赚取配额补贴并冲击正常企业市场价格为目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