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股溢价的原因?
1、IPO数量大增,资金供给增加 2016年新增IPO公司数量达到238家,创出近3年的新高,而2015年仅仅只有128家;再加上近年来不断推出的再融资新政,使得市场的资金供给大大增加。
2、A股整体估值水平偏低 根据中信证券估算的数据,目前A股的静态市盈率(PE)为17倍左右,处于历史低位。与国外主要市场相比,A股的估值优势也比较明显。所以即使出现溢价也不是很高。
3、市场化定价逐步得到落实 新股发行实行市场化定价是去年底以来政策的一大重点,而在今年更是有了进一步的推进。虽然市场化定价的溢价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数据,但是至少说明目前的机制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4、供需关系影响 IPO的供需关系是决定股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股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为了吸引投资者的参与,上市公司必然会适当提高发行价,通过提高溢价率的方式来弥补在发行阶段被消耗的收益。反之则不然。 而从需求的角度来说,当前机构投资者对优质标的的需求依然非常强劲,所以只要发行价不超过市场的承受能力,溢价率大概率会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一、供求不均衡
A股市场的投机性较强,在主板市场中大量存在“炒壳”和“概念股”炒作等非理性行为,市场热捧新股,新股上市后其二级市场价格远超过发行价,出现了严重的供求不均衡现象。2000年中国证监会开始对新股发行进行总量调控,实行指标管理,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导致一级市场的平均中签率降至5%-10%,二级市场的平均溢价率高达100%-200%,成为国际证券市场上前所未见的奇特现象。为缓解一、二级市场间的矛盾,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12月1日又恢复了已经暂停三年的配股发行,并于2001年4月决定恢复企业增发新股,从而增加了股票一级市场的供应量,供求关系逐渐趋向均衡。2001年前三个季度A股市场新股发行达到2900家次,发行家数67家,筹资484亿元,大大超过新股发行的数量,配股和增发的平均中签率均高达70%。
二、A股市场存在不同类型的证券品种
A股市场中存在着A、B、H、N、S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可流通证券,A、B股之间长期保持着较大的差价,特别是B股价格偏低,使投资者对其投资热情不高。1998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国企“抓大放小18条”政策,允许国有小型企业在B股市场上市。B股市场成为小盘股高溢价、大盘股低溢价的两极分化市场。1999年1月6日,在B股市场上,上海金陵(600621)以3.06元开盘,收盘价高达3.92元,报收于历史最高价3.49港元,相当于净资产的17倍,而同期B股平均市盈率仅为14倍,A股为35倍。B股中盘蓝筹股溢价发行成为新股高溢价发行的“比价效应”之一。
三、股权分置
从我国A股市场发行新股的300多家上市公司情况看,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为原来的老企业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在改制中按《公司法》要求,企业净资产按80%折股,因此产生了股本溢价。另一方面,根据我国新股发行的要求,上市公司在发行新股后其社会公众股比例应为25%及以上,这样导致其内资股的溢价程度必然高出外资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