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都爱移民?
因为“移民”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移居他国获取他国国籍和永居权这么简单。 “移民”对中国人的实际意义更类似于“迁徙”——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去往未知的前方创建新的家园。 这种“迁徙”的意义不仅仅意味着“换个地方住”那么简单,更是对旧有生活模式的彻底告别——离开了熟悉的土地和熟悉的人,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这种“迁徙”是在文明进程中的选择,是带有深刻文化烙印的行为模式。 数十年前,由于中国经济的起步和快速发展,无数中国人通过“移民”来到海外淘金,寻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然而如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为中国人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移民”的原因也变得更加多样。 有人为了追逐更好的教育而离开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学,开始全新的生活;也有人像《我的前半生》中子君一样,不甘平庸,希望通过婚姻获得新的机会,开启不一样的人生;当然也有像老易一样为了追寻年轻时的梦想而远走他乡的,他们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背上行囊四处流浪…… 因为在中国,无论是高唱“出国吧青年”的公知还是愤世嫉俗的网文作家,都在无意的或者刻意的鼓吹一种价值观——“人生不止一种选择”。
这种观念无疑加深了“移民”行为在国人眼中的文化属性,它就像一阵席卷而来的浪潮,冲击着所有固守陈规、安于现状的顽固分子,诱惑着每一个人走出舒适区,尝试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全球化时代最具颠覆性的一种力量。
民族生存的迁徙基因与现实问题
中国人的移民在近代史上出现过3波高潮,一是19世纪中期到清朝末年,受闭关锁国的压迫和饥馑战祸、人口膨胀等因素驱动,大批底层农民和手工业者偷渡出国,客家人和疍民群体便是以这些“契约华工”为主体的。这一时期,华人移民主要集中去南洋从事开荒或下南矿,以及北美的铁路工地和沙场。
1949年新中国建国之前和之后,中国大陆政局混乱,战祸不断,不少富商、知识精英和各领域专家奔赴英美港台等去处,开启新生活。以1949年为界,此前奔赴港台的多达147万人。而内战结束以后,10万原属国民政府的官员和家属去了台湾。从1949年到50年代末期,新中国也出现了100万左右的移民潮。这一拨人奔赴港澳台的比例在90%以上。
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造就了经济腾飞,也成就了第三次华人移民潮。而这一波移民潮,不再以下层人民为主,参与移民的阶层逐渐拓展至知识精英和商界大亨,人数更是空前高涨。“中国房姐”龚爱爱、“中国首善”陈光标、“快递大王”陈平,都是在这一时期选择移民的。
美国和加拿大,成了这一批移民的首选目的国。华人在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打造出相当有活力的华人圈,华文报纸和各种社团林立,还有规模宏大的唐人街,从生活和工作上为新移民解决了很多问题。加拿大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社会安定,地广人稀,政府鼓励人才移民,也吸引了相当一批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