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投资等于储蓄?
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会学习到这样一个公式 即:IS曲线(投资均衡曲线)= MR(边际效用)/ PY(价格水平) * S(储蓄) 这个公式形象地表示了投资的决定取决于两个因素——预期收益率和风险。而所谓的安全资产,指的就是那些风险小、收益率稳定或者接近0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实际回报率应该近似于货币的通货膨胀率(因为钱放着也会贬值,所以这种风险其实是非常小的)。通常来说,这个安全资产是国债。
根据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当人们选择了同样的风险厌恶程度,并且货币的预期收益为0时,人们将选择使得自己满足水平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只要预期收益率足够低,任何小于这个预期收益率的水平都不能使人们满意,人们将通过增加自己的消费,直到达到最大可能的满足水平为止。这样,消费就增加了,也就是s增加了。同时,由于人们的决策是基于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因此短期内s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到均衡点,也就是MR=PY*S仍然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的完全就业政策——扩大开支,增加需求,进而刺激生产,增加收入(这里忽略掉长期的情况,因为凯恩斯主义在长期并不是最优的政策选择)。
但是在凯恩斯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率的。如果投资不是完全由边际效益决定的,那么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是恒定不变的。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就对此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永续增长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一旦引入政府支出(或是税收),投资就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而得到提高(或减少)。
于是,就有 I= s(1- t) Y 或者 I = sy 其中t是税率,y是名义收入(实际收入减去物价)。当经济进入充分就业状态时,税收会增加平减指数,引起价格水平上升,从而最终引起通胀。这时,根据伊顿公式,通胀率就等于实际利率 r = i- p 实际利率反映了资金成本,体现着投资者所得的真实报酬。从这个角度讲,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应该等于资本的成本,也就是无风险利率加风险溢价 r = rf+ 在这里,风险溢价反映了投资者对于风险的偏好。如果风险规避程度较大,则要求更高的回报以补偿可能遭受的损失;反之,如果比较喜欢冒险,则愿意接受较低的收益,甚至愿意承担损失。总之,无论采用哪一种学说,投资总是建立在储蓄基础上的,没有储蓄也就没有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