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政策经济吗?

司徒仙雪司徒仙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引用一段百度百科的内容,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中,有一派就是主张中国的模式就是政策驱动型(或称政府驱动型)的,而另一派则反对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并非政策驱动型。 这段引用并不是为了证明哪个观点正确或者错误,而是我想强调一点,对于“政策”这一概念的看法,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中国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如果搜索 policy 或政 策,出来的结果往往是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取向改革以及全球化进程相联系的;而如果搜索 government,出现的则是另一篇篇大章的文章,这些文章会告诉你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多么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这里的政策与政府,真的是同一个意义上的单词了吗?我的答案是,不是。

在这里,我借用《博弈圣经》中的两个定义来阐释我的观点: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指令型的制度,这种体制下的政策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执行的政策,其特点是国家直接配置资源,不管市场的作用如何。而对外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的政策则是基于市场的政策,或者说市场化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税收和公共支出等宏观调控工具调整经济运行的质量。

当然,我们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来计算比较这两个时代的增长率(或者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不能单纯地计算比较这两个时代的增长率),但我们可以看看另一个能够比较的经济指标——全要素生产率(TFP)。根据张五常教授的分析,TFF 在一定条件下能充分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他的研究证明,从 1952年到 1086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 7.3%,而 TFP 的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 9%以上。这个数据无疑比任何统计数据都更加可靠。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 TFP 增长率呢?我认为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市场作用的增强。因为市场作用的增强会带来整个经济的效率提高,同时也会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于是,我说这里是基于市场的政策发挥了作用。

那难道指令型的政策就没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了吗?有!但是很有限并且代价高昂。比如过去的工业化战略就是通过大规模投资于重工业来实现GDP的增长,而这种增长方式势必会在短期内增加全要素生产率,但从长期来看却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虽然改革开放前 30年的经济增长率也很可观,但我们在付出高额代价的同时并不能确保这条道路能否走得通。

总结一下:我是赞成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行市场导向改革的,但这并不意味著政府在这 个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相反,我认为过去 40年来中国经济的最伟大实践在于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同时也很好地利用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