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市如何加杠杆?
我举一个例子: 政府要建设地铁,但钱不够,就从银行借,政府用自己的信用作担保(当然,这里为了简化问题,就不谈所谓的财政赤字了)。银行借给政府的钱属于长期负债。但是,地铁站的建设需要几年才能完工,在建设期间每年都有现金流入——这就是政府的税收。那么,银行就可以每年从政府的税收中收取一定的利息收入。等地铁站建好后,政府有了一笔稳定的现金流收入,就可以连本带利地还给银行,偿还借款。这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得到了修复。 但是,如果政府缺钱,但又不想发国债(因为要付手续费),又不想麻烦地找央行借钱(因为要报告和披露信息),有什么其它办法没有呢? 有!就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个债券的发行主体是地方财政,而不是财政部。
地方财政先把自己的收入(主要是税收)全部汇集到财政部,由财政部代为管理,并负责对外融资。然后,以财政部的名义,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把筹集到的资金交给地方财政使用(具体细节可以参看我的专栏《债券王子》之“从娃娃抓起——新手学习债券业务必懂知识”,在这里我就不冗长了)。 这其实还是政府借钱,只不过借钱的主体变了,由中央政府变成了地方财政。但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它并不在乎借款的主体是谁——只要能够按时还款,并且能提供足够的抵押物的话,谁来做借款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增加政府债务的杠杆率,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作为宏观调控工具之一的央行,是可以肆无忌惮地把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全都用光(包括降息、降准、再贷款、逆回购等等)。
更重要的是,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是不需要征得决策层的同意,也不需要向人大汇报并经过其审批的——这都是央行私下里搞定的事。至于怎么还这笔钱?那就不是央妈的事了——这就要看财政部和地方政府能不能想办法了。 如果还不起怎么办?那就只有破产清算了——但这只会发生在极端情况之下,比如发生系统性风险时。否则的话,央妈就算再怎么不情愿,也还是要提供最后贷款人的服务的。 因为如果央妈不为政府兜底的话,那就没有人敢借钱给政府了——这会导致政府融资成本上升,流动性恶化,最终使整个社会陷入债务危机之中。 这其实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的钱都集中在央妈手里,然后再由央妈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购买什么(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购买多少的话,那就不会出现现在这种让市场感到恐慌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