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能盈利吗?
上海地铁是上海的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城市交通的一张名片。 说起上海的地铁,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挤”。的确,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人口密度高,地面交通压力大,而地铁的建设恰恰解决了这个“压”。然而,就是在这看似普普通通的地铁建设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地铁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其投资和建设往往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的。当然,现在有很多地方开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地铁项目建设,但政府仍然要承担主要的投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地铁虽然属于公益性事业,但不排除会有盈利的可能。
其次,我们从地铁的运营来看看它的盈利性。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地铁都是实行的低票价策略,例如广州地铁的首班车到末班车都要比公交便宜,1-6元的票价更是让它成为“大众交通的首选”。不过,低票价的策略似乎也让地铁的运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以广州为例,尽管地铁的客流量很大,但亏损也是非常明显的。2019年,广州地铁集团亏损了74亿元。尽管有成本的原因,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广州地铁把客流让给了公交,希望用这种方式减轻周边交通的压力。所以,虽然地铁给乘客带来了方便和实惠,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种方便和优惠其实是建立在地铁公司亏损的基础上的。如果未来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问题,地铁的票价很有可能上升,届时地铁的盈利前景将变得更加明朗。
我们从地铁的运营数据来看也能看到它潜在的盈利空间。据统计,2018年全国地铁客运量最多的北京地铁日均客运量超过300万人次,仅次于东京和纽约;到2019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长至324.5万人次,相当于每天有近1亿人乘坐地铁(注意这是日均,不是最高值)。根据统计,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期间,地铁的平均满载率都超过了60%,部分线路甚至高达80%以上。地铁虽然免费,但它的运营效率非常高。
上海地铁目前每年的收支缺口大概在50~60亿元,是世界上亏损最严重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虽然上海地铁的客流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三位(次于纽约和东京地铁),但单位运输支出和单位收入指标却低于大多数全球城市。尽管近年来上海地铁通过加强成本管理改善了自身财务状况,财务效率明显改善,但短期内还很难扭转长期亏损的现状,实现盈利尚需时日。
上海地铁亏损严重还与上海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总体模式有关。在上海,虽然申通集团是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市内轨道交通系统的责任主体,但相关区政府也可以通过区属企业出资设立项目公司来报批、建设和运营区域内轨道线路。比如,金山铁路的运营管理权归上海铁路局,磁悬浮线路的运营管理权归上海磁浮交通开发公司,地铁13号线则由上海轨道交通十三号线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申通集团参股该项目公司。这种以政企合作、多元投资建设、轨道交通企业受托管理的总体运营模式,不利于形成统一高效的规模经济,因此对轨道交通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绩效十分不利。
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建议在继续扩大规模效益、降低单位运营成本的同时,必须从多方面提高上海地铁的单位运营收入。
例如:要实现中心城区线网优化和郊区线路的客流提升。目前轨道交通高峰时段与平峰时段的运能运量配置仍不够平衡,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加运营车辆和提高线路运行频率,降低车厢满载率,让郊区轨道交通与市区轨道交通具有相同或接近的运营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潜在的乘客乘坐郊区轨道交通。要继续完善地铁与地面公交的换乘条件,提高轨道交通的吸引能力,特别是要利用特大型居住区附近建设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契机,整合区域内的各种交通方式和设施,改善轨道交通设施的通达性、便捷性、舒适性,培育、吸引客流。
此外,还应继续优化线路服务和改善运营管理,加强与商业商务、娱乐文化设施综合开发,不断推广票价月票、联票等多种票价优惠政策,提高单位运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