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能成功吗?
谢邀! 改革成功与否不能光看GDP,毕竟中国GDP统计有问题,而且也不是很准确。 但是如果只看GDP增速的话,中国经济改革已经成功了,1978年到2013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5%,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比如日本从明治维新到二战之后的经济腾飞,GDP增长率也没有超过这个值;同样在美国战后高速增长的时期GDP平均增速也就4%左右。而同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只是相当于美国的6%-7%,现在的GDP总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近十倍。
至于说到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只要这些代价不是在不可接受的底线范围内就是可以承受的。 中国经济的转型是否成功还需要更多的观察指标,尤其是需要看到结构变化。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工厂,外贸依存度达到30%以上,但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中低端产品,利润率非常低,比如服装鞋帽、玩具、电子消费品等,如果以后能够逐渐向高端产品转移,那么中国的经济转型才算成功。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看金融系统是否有能力继续支持经济转型的需要,现在企业部门贷款已经占到银行总负债的70%左右,如果企业融资大多要靠银行贷款,而没有足够的盈利来支付利息的话,迟早会出问题。而现在一些产能过剩行业还大量拖欠货款,银行的坏账准备金也一直在提,说明问题已经在慢慢暴露。如果银行体系一旦出现问题,以现在的房地产泡沫和经济结构性问题,很难想象会是什么后果……
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供给调节性政策和改革措施,以推动经济转型。2007年2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作为重大战略方针切实抓好”。随后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节能减排等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4年4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作为重中之重来论述,提出了从结构转型、区域转型和制度转型三个方面的改革政策,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发展。特别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具体部署和有效实施。
笔者在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历程的案例和有关文献后分析认为,当一国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和“中等收入陷阱”之后,经济转型有三种方式。一是采取“供给侧改革”,政府以改革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如美国、日本和韩国);二是继续采用高储蓄和高投资的外需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如新加坡);三是依赖资源禀赋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如沙特阿拉伯)。因此,只要“供给侧”改革能够通过制度创新和结构改革来提升劳动生产率以及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本投资率等全要素生产率,则经济转型往往都比较成功。反之,经济转型比较容易失败。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和“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增长阶段。从短期冲击来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欧洲债务危机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结束、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给中国经济转型带来了重大挑战。而从中长期经济增长来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科技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制度和市场结构缺乏活力、收入不平等程度加剧、自然条件约束日益强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制度因素和结构缺陷已成为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障碍。
因此,未来中国能否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不仅在于如何化解短期不利因素和克服中长期经济增长的不利约束条件,而且更在于政府对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和制度问题是否能及时作出改革和有效应对。从供给角度讲,这些重大改革问题包括:就业优先战略以及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提高劳动者工资,加快教育、科技和人才体制创新,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和社保体系改革,加快国有经济改革和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改革,加快城市土地改革,财政和税收制度改革,金融体系创新和资本市场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改革,加快行政性分权化改革和经济分权化改革的制度创新,以及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创新等。从需求和结构方面讲,加快淘汰落后企业、产能和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活力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