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熊市原因?
07年开始的这次股灾,根本原因在于热钱泛滥和监管缺位导致的资产泡沫化。 次贷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大量投放流动性;
国内为了应对进出口贸易的急剧萎缩,增加GDP(当时主要是靠投资,而不是消费),加大基建投入的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8年到2010年M2增长了19.6%,同期A股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43%,平均股价却只增长了5%。
热钱泛滥+宽松的政策环境,导致任何资产价格都被不断推高。房价在09年涨了将近一倍,大宗商品价格在10年涨了一倍多,而股市更是从千点直逼六千点。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经济体中,这样的资产泡沫都是不可持续的。为了遏制资产泡沫的膨胀,各国开始紧缩银根,回收流动性。中国也走上了去库存的道路。
然而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去库存竟然变成了去产能、去库存、去风险的三去原则。除了房地产之外,其他的行业都进入了大幅亏损的状态。 去产能主要指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去库存主要是指房地产的去库存;去风险则是指银行业风险的集中暴露。
三去原则不仅使得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顺周期行业股价深跌,也使得作为逆周期的房地产产业链深度回调。在去库存结束之后,我国的房地产价格虽然再次上涨,但是宏观经济的结构却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消费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了7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沪深股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在漫漫熊途上挣扎。是什么导致了中国股市长期陷于熊市呢?
导致中国股市长期熊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想分析两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原因。
一是股市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在中国还远未实现。众所周知,从西方国家股市发展的历史看,股市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的基本作用是为国民经济提供融资渠道,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在我国,股票市场从诞生开始,就被赋予了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任务。通过国有企业向股份制改革、上市公司进行配股和增发新股等方式从股票市场获取资金,成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效,对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总体上有待进一步深化,一些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还比较差。例如,“不景气企业”和“微利企业”占上市公司的比例在20世纪末期时仍然高达12%。同时,在相当一部分绩差公司中,大股东利用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甚至会计手段等多方面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持续性产生了怀疑,也使得他们对于股市的功能产生了怀疑。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不彻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股票市场作用的发挥,影响了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时,国有企业改革和股市发展互相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国股票市场的持续熊市。
二是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熊市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所谓股权分置是指在向股份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已经流通的股票和部分尚未流通的股票之间价格悬殊的巨大差异,由此形成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同股非同权、同股非同价的“怪现象”。这种股权分置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正式进入了证监会和证券界的视野。虽然从1999年起就正式启动了相关的方案讨论和试点研究等,但因为该问题的复杂程度超乎人们想象,其被最终解决依然尚需时日。
股权分置带来的问题十分严重。首先,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有效性。以目前的两极持股结构为例,在国有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公司经营者的行为实质上由控股股东来决定,小股东难以对经营者形成实质性的约束。当持有非流通股的“大户”处于控股地位时,就容易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这样,缺乏相互制衡的权力机构,就无法约束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行为。其次,容易诱发公司内部人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方式“坐收渔翁之利”,从而影响企业业绩的提高,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他们对市场和公司的信心。同时,一些公司以虚假重组、高比例转配等高送配方式为诱饵欺骗投资者,从而也加剧了股票投资的高风险。“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存在,导致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的现实中提高自身业绩产生了怀疑,从而无法形成真正的牛市。
除此之外,导致中国熊市的原因还有中国股市自身的“新兴+转轨”特征、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证券市场内在缺陷的制约、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缺陷的制约等等。总之,要改变过去十多年里的熊市,就要从这些多方面着手,特别是要着力改变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不彻底性以及上市公司股权的分置这两个问题,从而才能真正形成中国股市的牛市,进而充分发挥股市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