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年过热?

窦维一窦维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86年到1987年,当时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我记得当时20块钱只能买1斤肉,而平时是能买1.5~2斤的),后来国家出台了“价格闯关”的政策,就是不管涨了多少钱,都以计划经济的方式来定价,所有东西一律按整数来计算。比如菜价涨到一块五,那以后卖菜就只准收一块钱;粮店卖的馒头、米饭都不准加价,每餐售价都是定死的。 当时我刚上高中,记忆最深的便是学校门口小摊上的食品,例如豆腐花、萝卜丝饼、煎饼果子等等,以前只要几毛钱的成本现在都涨到两三块了,老板还是照样早起贪黑地做,却再也赚不了几个钱了。每天放学我都要在那里买一个煎饼果子当作午餐,那个时候感觉真幸福啊... 记得有一天早上母亲带我去排队去买西瓜,本来已经排好队了,可是突然前面的人开始喊“涨价啦!”然后所有人都拼命往前面挤,原来是一个贩子挑了两筐西瓜,准备以高于市场原价的价格出售。我们好不容易挤到跟头,发现一个警察正在维持秩序,原来今天是有组织地哄抬物价,于是大家才安心地买了西瓜。

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大家也不知道“CPI”这个名词,但是人人都感受到钱越来越不值钱了,据说那年上海的菜市场出现了“菜比肉贵”的现象(那时上海平均工资4000多元吧),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记得当时中央台还报道了一个新闻,说某地区超市的肉卖得比菜价还便宜,引发群众抢购,其实我觉得这有点讽刺的意思。后来听大人说,那几年工资涨得挺快,可存的钱还是买不着东西,真是蛮尴尬的。 不过比起父辈那段饥荒的年代要好多了,他们常说“最穷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饿得眼冒金星”,“吃野菜、吃树皮,饿得头昏眼花……”虽然那时的物价也让人头疼,但再怎么着也比吃不饱要好的多。

满衰神满衰神优质答主

过热的宏观经济

2004年上半年宏观经济的繁荣景象,显示着中国经济已经顺利实现了由政策推动式的复苏到自主增长模式的转变,也表明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效果开始逐步显现,从而使得人们对于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普遍看好。国内不少学术研究机构,包括政府研究部门,几乎都对中国2004年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高达10%以上的乐观预期。更有媒体据此预测称,按照过去几年平均近9%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只需9年,其经济总量即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而大大缩短了与美国争夺全球经济增长主宰地位的时间。

然而,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升温,一些现象和问题开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担忧,甚至怀疑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能已经出现过热的苗头。比如说:

——煤电油供应紧张。一方面,随着今年用电高峰的逼近,我国电力将再度出现大规模短缺,全国拉闸限电的范围已由去年的十余个省份扩大到二十多个,最大电力缺口可能超过2000万千瓦。另一方面,全国煤炭和成品油市场供应日益紧张,部分地区已出现停供限供、供应脱节等情况。比如北京,目前电厂用煤缺口已达20%,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通货膨胀压力显著放大。今年5月份我国CPI同比增长达到5%,是33个月来的最高点,也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当年经济调控指标(4%)的1.25倍!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已经出现了显著的“通胀”迹象,投资和固定资产的过快增长、房地产业的泡沫、股市的不理性上涨,无不显示出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已经出现明显的过热趋势。

——一些重要原材料的价格暴涨。今年前5个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有14种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在高位上继续上涨,涨幅达5.1%。5月底同比上涨12.4%,是1995年6月以来涨幅最大的。比如钢材价格比上年末暴涨了35%,电解铝价格上涨了62%,氧化铝价格上涨了87%。铁矿石协议价格年内每吨上涨了38.9%,而且还将向3倍于目前价格的目标继续上涨。如果再加上煤炭、水、电、气、运等成本大幅度上涨,相关基础原材料的生产成本就可能比去年增长70%以上。受此影响,机械和汽车价格也出现上涨。

——贸易摩擦日趋严重,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对象,由此所引发的贸易摩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升温迹象,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手段甚嚣尘上,比如对钢铁、纺织、机电产品等实施严格限制进口,向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等等。贸易摩擦导致我国引以为豪的外贸顺差急剧减少,甚至可能出现逆差,从而对经济增长构成威胁。

于是,不少学者根据中央确定的“五个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的基本思路,开始从紧缩银根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等手段和途径入手,就如何防止和化解经济增长过热的现象和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进行了探讨,为中央未来的经济政策走向献计献策,由此掀起了一股“经济运行已出现过热苗头”的舆论热潮……

然而,笔者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对宏观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尚未真正达到“过热”的程度,至多只能说是“趋向过热”。这是因为,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过热”的经济增长率是指高于经济潜在增长率(一般依据该国一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下的技术和制度潜力下的全部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利用的基础之上所能达到的产出增速)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而言,就是超出某一经济主体(通常指国别,也有地区的,比如欧元区等)在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含义是指在经济运行中仅仅存在正常的和自然的失业,即非自愿性失业得到充分消除)和物价水平没有明显上涨(即不出现通货膨胀)条件下的潜在GDP增长速度的现实经济增长速度,一般要超过潜在GDP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

比如,根据美国经济界和美联储的分析,美国潜在经济产出的能力为3%,因此当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4-5%时,就被认为是出现了过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