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对银发浪潮?

隆铭皓隆铭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最近很多新闻都报道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其实早在2015年《北京青年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未富先老”挑战严峻 中国如何养老),文中提到一个数据: “与许多发达国家老龄化过程类似,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也在迅速增长。预计2013年到2050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将翻两番还多,由目前的1.37亿增加到4.37亿;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数量则翻三番,由目前的582万增加到2929万。” 当时看这篇报道的时候还觉得离自己挺远的,没想到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年轻一代也开始面临养老的问题了。

作为医疗行业的一名工作者,平时对这方面关注的比较多,结合这些年的观察和了解,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认为养老是个社会问题,应该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因此我的观点可能相对宏观一些。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所谓“养儿防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两个孩子抚养四个老人的压力实在太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晚年不再局限于“养儿防老”,很多人选择了“为自己老去做准备”。 据统计,2016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达到1.5亿人,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涨到2.6亿,占到总人口的18%(数据来源微博话题#中国单身的人口有多少)。

同时,中国目前也有超过2亿的独居老年人(数据来源微博话题#中国有超过2亿的独居老人),他们大多数没有依靠子女,而是选择过独立的生活。 除了单身人群和独居老人外,还有一大群空巢老人被遗忘在家庭的屋檐下。(数据来源微博话题#中国有两亿空巢中老年人) 仅仅靠子女和家庭来养老显然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国家提出了“九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

所谓“九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就是:(引自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全民参保计划行动方案(2016-2020年)》) 这也是国家对养老体系做出的整体部署,从制度层面为我们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其中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是基础,其他的养老方式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 所以无论是商业养老保险还是基金或者房产都是建立在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的。有社会保险做基础,我们的晚年才会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才能真正的做到心安。

刁鑫雨刁鑫雨优质答主

需要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应积极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形成促进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其他相关配套改革,解除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城乡和地区间更加自由地流动;探索延迟退休改革,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建立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职业、培训体系和技能机制。

二是完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应尽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探索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现更广范围内的互助共济和风险分散;通过降低费率、划转国有资本等途径充实社会保险基金,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和医保费用支付;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满足不同人群的保障需求。

第三,要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全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统一。应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待遇标准增长机制;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形成全国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

第四,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应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发挥家庭养老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养老服务骨干队伍。

第五,要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和科技作用,为应对和解决老龄化问题服务。应加强老年文化和老年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加强老年学校和老年大学建设,满足老年人追求美好精神生活和“老有所学”的愿望;大力开发老年文化和老年产业的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文化需求;积极推动“互联网+”养老事业发展,提高智慧养老服务水平。

第六,必须加强老龄科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应加强对党和国家老龄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和贯彻,加强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创新,加强对健康老龄化的研究,促进和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应加强对养老服务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为养老服务产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加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的研究,推动老龄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与工程体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