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取消分配?

谢焱康谢焱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其实,中国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都是在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行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起作用,或者说非常弱。这种情况下,户籍人口数和城镇化率对于GDP的影响就很大了——因为人作为生产要素要流动起来才能产生价值嘛! 所以从8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探索小城镇大农村的路子,开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

后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育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3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国十条”)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和定居,为房地产的牛市奠定了制度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户籍制度是在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服务的。只不过,这种改造是渐进的,是通过增量的方式实现的。 而分配制度也是一样,它是通过存量的方式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益格局进行调整。所以它不可能像户籍制度那样带有明显的改革属性而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市场经济本身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它的资源配置效率高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过去的指令性计划造成的负外部性,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等。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带来的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调节。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分配作为一个宏观调控的工具就被提出了出来。 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就是税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

过去我们依靠税收主要发挥的是筹集财政收入的功能;而现在需要它发挥的作用更多,比如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收入分配改革的取向就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

屈昱屈昱优质答主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劳动力也成了商品,与企业是平等关系,可以相互选择,双向选择,而非分配。

中国1978年的时候处于低效的“短缺经济”阶段,有供给无需求,计划经济不需要就业机制,靠行政分配把大学生就业安排完了就行(即就得了业,也不需要那么多就业机制),没有下岗机制,即便企业不盈利,政府兜底,大家都能吃了。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容量扩大,企业盈利增多,原先的低效计划经济制度严重限制着生产力的发展,比如政府需要10斤棉花,但分配时,5斤用于满足生活需要,另外5斤用做工业原料,但实际生产中,农民种出来的棉花有9斤能满足生活需要,另外一斤不能满足,而是满足工业需要,如此种种,就会导致有些产品有剩余,有些产品却不够用。

而此时,市场经济就凸显出巨大优势,政府不需要再做详细的计划,通过价格信号就能将资源配置到效益更好的地方去,即能消除了短缺。但问题也出现了,政府不再安排大学生就业了,高校毕业人数又增加了,导致就业压力骤然增加,而原先无下岗状态因为企业要盈利也逐渐瓦解,下岗人数剧增。

但这种改革是不得不进行的,我们看到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到2000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周期,就业又重新增多,2000-2013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4亿人,年均1000多万人。工资水平翻了两番。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初的市场经济改革,就不会有我们如今的繁荣。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分产能过剩产业出现了一些下岗职工,比如钢铁和煤炭业,国家也在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来消化这些就业压力,未来就业状况会逐步好转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