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病入膏肓了吗?
1978年以前,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一个零头(当时中国人均GDP大概300美元,现在大约是1万美元)。 但中国人民很勤奋,靠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脑袋,把GDP提高了20多倍; 同时,我们也没有浪费资源,2015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1.6吨,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比欧盟低三分之二。 所以,尽管我国目前面临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压,但以我国的勤劳和智慧,加上市场的力量(市场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积极作用逐渐得到认可),相信我们能继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反,如果采取强制手段限制经济的发展(如碳交易、碳税等),可能会事与愿违——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环境质量不仅没有改善,还可能进一步恶化。 因为人们总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放弃那些需要付出大量成本(时间或金钱)才能获得的收益。比如为了减少排放而更换电动车,但为了节省时间愿意付出购买成本的溢价;或者为了减少排放而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但为节约安装费用而让屋顶变得参差不齐。 在没有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试图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行动——这种个体行为的博弈结果会导致群体行动的失灵,最终使得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无法实现。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公共地悲剧”。要走出这一悲剧,就需要政府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市场力量走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名作《中国不亡论》一文中提出“中国固病象毕具,然其未病也”。中国社会确是有病。但中国绝无亡的可能,这是事实。梁氏在七十多年前就能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毕具”一语道尽了中国社会疾病缠身之苦楚,也是“病象”的具体化。
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人们还喜欢用病入膏肓来形容中国社会。然而中国不但没有灭亡,还以越来越快的节奏从一个极度贫困的社会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从各方面讲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那些中国病入膏肓的论断在事实面前是不攻自破的!
中国不亡的理由在《中国不亡论》中已讲的十分清楚,现在仍适用。概括起来,就是中国有自古传下来的文明美德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幅员辽阔,地大人众,中国之大足以与各种艰难险阻相周旋;
第二,中国民族同化力强,四万万人能够同甘共苦,生死相应;
第三,中国人耐久力强,能够“朝闻过而夕改”,能够“百折不回”;第四,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宗法思想。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这都是足以自存的本领。梁氏的结论是:“以吾国而亡于区区日本,吾知必无是理也。”几十年的历史证明了梁氏的结论是正确的。
当然,中国不能因为日本的侵略失败而自我陶醉,满足于目前的成绩,梁氏当年所指出的“病象”还部分地存在着。但是中国有病,不能就认为中国已病入膏肓,更不能就认为中国要亡。中国不但不会亡,而且还会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