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能杀富济贫吗?
现在不是杀富济贫的时候,应该说是杀贪济贫。 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所有资源都由国家统一调配,分配非常平均。那时候是没有穷人的。所谓「饥饭饱食」、「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讲的是先秦的井田制,虽然分配未必平均,却绝无贫富之分——因为不存在私有财产。
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之后(不管是不是“计划”),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而政府职能转变缓慢,没有能够及时调整公共品提供和税收政策,导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通过消费、投资等方式把剩余价值扩散到各行各业,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这部分人创造了财富。当然,他们也是通过诚实劳动得到的报酬。
问题出在另一个阶层身上。这个阶层的人虽然没有先富起来,但通过非劳动方式获得了大量财物,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相比,前者是「无恒产」,后者是有「恒产」的。并且,这种非劳动所得远远大于劳动所得。这些非法获得的资产,如果通过正常渠道,是可以提供大量的公共品的。但是,它们目前是被锁死的。所以,这些财富被锁死的同时,也锁死了穷人致富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杀的是什么?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一小撮人。为什么是这一小撮人呢?因为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得到了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在公平与效率的悖论中,他们是有效的率,而且是公平的(至少在分配上考虑了公平)。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对那些在市场竞争中依靠非劳动所得暴富的人的抑制。这个问题不解决,贫富两极分化就一直存在。
杀富济贫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不加以重视的问题,因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立场是站在贫的一方的,这样一来政治理论中就会有这样的观念。比如法国革命的口号就提出自由民主博爱,就提出了平等。中国革命的口号中,也特别突出“人民”这两个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这实际上都是站在贫的一方的立场上的一种提法。
但是一个政府如果仅仅是想博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赞成,而真正在理论上主张杀富济贫的话,它自己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这种政府本身也就成了富人的一种依附,富人不借助于政府,它是难以把财富掌握在手中的,我们看,中国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财产为什么能掌握在手中?它要借助于封建王朝的政策法令,因此封建王朝也就是地主阶级的依附。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些财团,也都是借助于政府的政策,借助于政府运用国家权力给他们创造的诸多条件,所以西方的政府也是大资本、大财团的一种依附,因此政府如果要站在穷人的一方杀富济贫,那么它自己也保不住。实际上我们看,杀富济贫的主张,它只是政府的一种政治策略,一种暂时的使用手段,它不可能成为政府信奉的永久性政策,因为这不符合政府自身的利益。
我们看法国,在法国革命中,主张杀富济贫的罗伯斯庇尔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革命本身也丧失了它原有的本性。美国南北战争就是一场杀富济贫的战争,北方的资本主义要求废除南方奴隶制度,因为奴隶主把大量的人口、把大量的土地看成是自身所拥有,这是他的非常厚的收入。北方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南方就和北方发生了战争,战争结果是北方胜,富人被杀了,土地归公了,奴隶获得解放了,而实际上,资本是靠自由劳动力的,劳动力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可以自由流动,这样就为北方资本所有者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北方资本所有者、大财团,它是从这次杀富济贫战争中获益最大的人。美国革命,对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杀富济贫的战争。美国人民要从母国,从英帝国的殖民政策下获得解放,获得自由,获得他们发展的本源,也是为了获得廉价劳动力。因此我们说杀富济贫在政治斗争中是屡见不鲜的,是任何一个政治家都可运用的一种手段。政治理论中,我们也看到博爱,我们看到平等这些理论,但是它不可能成为政府信奉的永久性理论,也不可能成为政府的一个基本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