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资本有哪些?
中国目前拥有600多家上市公司,市值总和超过15万亿美元(2017年1月数据),如果这些公司全部被私有化、退市并重新在美国上市的话,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单笔并购交易。 当然,这些企业不会全部退出A股,但部分退市的案例已经有了先例——2001年,中国石化(000039)从大股东中石化手中购买了石油集团所有的股权,使中石化退出A股市场;2003年和2004年,中信证券(600030)先后将所属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华夏基金和汇金信托等核心资产注入A股,将所持的广联达(002511)、海虹控股(000503)等资产置出,实现整体上市。
近年来,也有不少国企开始推进整合,比如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的整合;中船重工集团旗下中船工业公司与船舶电气股份有限公司(600877)的重组;还有此前备受争议的华润集团收购南粤银行案等等。 如果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且条件允许,通过重组也能实现整体上市的目的。不过,这样的案例在境外资本市场还是首次出现,因此需要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来提供保障。
在传统经济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分别对应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作用凸显;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同其他要素一起助推社会生产力实现新跃升。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据正催生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原材料”,在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数据要素的驱动与赋能作用愈发凸显。农业经济以土地为王,工业经济强调能源与金钱,而信息和数据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放眼国内,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据要素的倍增效用日趋显现,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数据圈”,蕴含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赋能。可以说,数据要素的加速集聚与循环流动,正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数据要素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和国家经济社会各领域发挥“倍增器”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比如,在消费过程中,通过采集和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商家可以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优化客户体验等,由此推动消费需求增长和结构升级;在投资过程中,基于数据分析,企业可以作出更明智的生产和投资决策,政府可以优化政策部署,由此推动投资结构优化、提升投资质量;在出口过程中,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依托数据要素驱动,使出口结构得到优化,贸易效益不断提升。
总体来看,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应清醒看到,数据确权、数据交易定价、数据共享、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等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要素,还有很多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破除,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从制度层面加快构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位一体的数据要素基本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推动技术和理论创新,才能为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