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换挡迈进什么?
“调结构,转方式”不是一句空话,它意味着中国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从规模经济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从要素驱动(劳动力、土地和资源)转向创新驱动,从“以物为中心”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人为本”的精致型经济发展模式。
当然,这些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但正如汽车换挡必须踩离合器一样,中国经济换挡也必须付出一定代价。这种代价就是短期总需求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没有增长动力。
事实上,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仍然强劲,新常态下的“三驾马车”依然可以顺利前行。 首先,居民消费仍在不断升级,且空间巨大。
据统计,2013年我国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比上年下降了6.4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却上升了0.8个百分点至35.9%。这说明在收入分配改革进程之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并没有充分反映到消费上,居民消费仍然存在较强的刚性。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居民储蓄向消费的转化仍有较大的空间。
第二,投资仍然具有较高潜力。近年来随着企业盈利水平的回升及融资环境的改善,企业的投资和资本支出意愿正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企业信贷资金供给充裕,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已由2012年的65%上升到2013年末的73%。
同时,目前我国的资产价格水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上涨有较大空间。只要保持市场合理流动性,同时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机构内部资源配置和外部融资环境,就存在着推动投资增长的力量源泉。
第三,出口虽然受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影响面临压力,但仍然存在回暖的可能。一方面,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正在逐步升级,具备相对成本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币汇率由单一的管理浮动制度逐渐转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企业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扩大出口订单。
因此可以说,“调结构,转方式”并不是要遏制中国经济增长,而是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转型。
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已成为共识,这一提法逐渐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视角。
在“新常态”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迈入什么状态?结构优化调整往什么方向进行?宏观调控转为哪类思维?围绕这些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有四个趋势性变化值得关注。
**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换挡是必然**
“从高速增长平台换到中速增长的平台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必然转变。”张立群指出,中国经济增速将逐步回落到潜在增长率所决定的增长速度。他表示,潜在增长率下降是推动经济换挡的现实基础。“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从10.4%下降到7.6%。
张立群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外部需求受到严重抑制,出口增速出现大幅回落。与此同时,国内资源、人口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供求从过去的无限供给、无限就业转变为总体上的供求平衡。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加剧和政府提高环境保护力度使能源、资源及环境成本越来越高。
“成本在大幅度上升,需求在大幅度回落,使得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出现下降,相应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也开始增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是必然的,换挡之后进入到一个中速增长平台,大体上在8%左右。”张立群说。
**需求结构变化:内需和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结构优化调整往什么方向进行?张立群指出,从需求结构来看,将由原先的出口导向、投资主导拉动转到更加注重内需和创新驱动上来。
张立群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结构调整的艰难时期,总体处于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状态。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同时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一些制造业企业经营困难加大,投资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产业结构变化:服务业占比逐步提升**
张立群称,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朝着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均衡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他指出,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第二产业增速提升最快。经济发展进入中后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加快。服务业需求旺盛,将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到服务业领域中,进而导致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
谈及近年来引起广泛讨论的“刘易斯拐点”,张立群认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相应的工资开始大幅度上升。但中国仍有大量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制造业,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在全国总体上目前仍然处在“刘易斯第二拐点”,即劳动力供给总量和质量达到总体平衡。
**宏观调控:注重风险管理**
张立群指出,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状态下,企业投资积极性严重不足,政府应当把注重风险管理放在关键位置。政府不能用传统的“经济过冷、过热”的分析框架来观察和判断经济运行的态势,因而不能以此为依据出台刺激性的政策。要适应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趋势,要适应增速下行的新情况,要适应企业利润下降的困难局面,把经济稳定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政府应当继续坚持不进行所谓的刺激政策,”张立群说,而应当坚持积极稳妥的政策取向,以发挥政府政策的托底作用。同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成长,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为城镇化健康顺利推进等创造更好的体制、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