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股票进入中国?
1984年,深圳和珠海被确定为中国两个经济特区。中央制定《中国经济特区条例》。在政策的指导下,两家公司于当年成立,分别由深圳和中国银行各占股两成发起设立。从此,A股市场上有了第一只“老五股”—— 深圳市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兴商业股份公司(现名称:中兴通讯)、珠海市高级服装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电子管器件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还没有发行新股的核准制,所以这五家被称为“老五股”的公司上市都是采用定向募集的方式,也就是向特定的主体融资,没有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证券,因此初始发行量都不大,且股东数量很少。如深发展和中兴通讯最初仅向法人单位募集股份7200万股和2500万股,而北京电子则只向86家职工持股会募集了2300万元的资本金。
到了1990年底,两市相继发布了《关于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审批公司的暂行办法》和《上市公司管理办法》,从而结束了企业直接通过交易所上市的模式,改为由政府推荐企业挂牌上市。这就是所谓的“审批制”。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才能上市,而且必须是政府先批准。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上市的门槛很高,能够上市的企业比较少,因此初期市值很低,随着上市条件的限制,市场的规模也无法扩展。
1872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张股票也由此诞生了。此后,中国一些实业部门和工矿企业也纷纷仿效,采取吸收社会投资发行股票的办法来筹集资金。19世纪90年代以后,发行股票已较为普遍。但这个时期中国尚无证券市场。股票交易,大都在上海、北京和香港等一些大城市的投资银行、洋行或汇兑公司柜台前进行,交易形式极为简单。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股票市场也应运而生,主要是在上海,先后开办了若干家专司证券买卖的经纪商行,这些商行大多属于投资银行业务性质。
1932年至1933年问,交易所得到政府的承认,上海的证券经纪人行纷纷改旗易帜,正式申办交易所。到12月,仅上海地区就设立了10家证券交易场所。1932年4月,上海股票商业同业公会成立,1933年4月,统一改组为上海证券交易同业公会。股票市场的扩大与交易的繁忙,使部分证券交易所感到力量单薄,于是便酝酿联合。1937年,八家证券交易所又合并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时解散其他数家交易所。抗战爆发后,上海股票市场一度停业,1938年12月,又在上海租界复市。
抗战爆发前,天津、广州、南京和北平等大中城市均有证券交易所或证券交易场所。但规模与业务量都远不及上海。抗战爆发后均先后停业。上海解放以后,1952年,新中国人民政府明令将股票和期货交易一律禁卖,至此,已残存于上海的股票市场完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