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如何能保值?
谢邀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待“贬值”与“保值”的问题。 如果把“钱”看作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也就是钱作为一个金融资产大类,那么它和股票、房地产等财产一样,都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而有所涨落。
然而不同的财产所受影响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比如股票在宏观经济向好时会有不错的涨幅,而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则会遭受一定程度的下跌;同样,房价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时会不断上涨,反之则会下降(虽然过程可能比较曲折)。但货币就不同了,无论经济运行是否健康,货币总体上是会保持价值的稳定——也就是说在经济上行时期不会大幅升值,而是在低位徘徊;相反,在经济下行过程中也不会大幅度贬值,而是保持稳定。这就是货币的“保值”属性。这种“保值”是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而言的。
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人对“贬值”与“保值”的感受。 这方面我个人体会很深。我在2013年到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换汇了一次,当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约为6.2:1,到2015年换汇第二次的时候,由于我读研期间做了一些兼职,手头上有些美金,但是汇率已经上升到了7.2:1。当时感觉换一万美元比以前多花了将近4000元人民币,即相当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12%左右。这种感觉就是我手上的人民币贬值了,要换个外币更加困难了。这种感觉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汇率是变动的,这一万美元在我手上的价值从来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我用相同数额的人民币换回来的美元少了而已。这就像是我去国外花1万美金买了件衣服,国内标价也是1万美金,但我手中的人民币要比之前多了,所以我实际上是中国公民,我的购买力并没有增加。而我手中的美元其实还是那些美元,只不过相对中国的商品更值钱了而已,我的美国人身份使我能够买到的服装数量比中国人多了(当然,如果我要买进口汽车的话,美国人也还是没办法的——中国出口的汽车还是用人民币标价)。
对于每一个人,当手里的人民币换成外币之后,再换回人民币时,如果换回的人民币数额少于之前的人民币数额,说明自己手中的外汇减少了,一种无形的、被称为“汇率损失”的东西使自己的财富缩水了;而如果换回的外币数额大于之前的人民币数额,则说明自己的外汇增加了,此时自己赚了“汇率利润”,财富扩大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只要控制好换汇的时间,就可以做到“保值”——即在汇率变动不大或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变化时候,将手里的货币换成外币,然后再换回来,这样就能获得/避免“汇率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