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有多少家庭?
2015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全国共有家庭户4.09亿,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6人,比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98人减少了0.82人; 全国共有家庭2.48亿个,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16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790万个,降低0.32%(详见下表)。 从1990年到2015年,我国居民家庭规模在不断变小,由三代之家向二人世界转变。 那么,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的吗?
原因如下: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生育观念也由“多生”转为“少生”; 在实行计划生育期间,由于生育政策的影响,人们普遍推迟了生育年龄,在40岁以前生育一胎的夫妇越来越多,而在这个年龄段前,一般有两个及以上孩子的概率是较大的; 目前我国的生育政策已经调整,放开二孩,有些夫妻虽然打算要两个孩子,但出于经济条件等因素的考虑,通常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会间隔多年再生育第二个孩子,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家庭中子女数量较少的现象。 因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步提升,生育观念逐渐改变,从追求“多子多福”转变为“少生不愁”。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上依然还有大部分人群坚持传统的生育观念,希望生一个或两个宝宝。
全国共有家庭4.33亿户,比2000年增加了1.03亿户, 2000年到20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034万户家庭,年平均增长率为2.59%,增长速度比1990年到2000年的增长率下降了1.69个百分点。总人口增长低于家庭户数增长,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7人,比2000年的3.44人减少0.37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人口流动和离异使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人口流动更加频繁,由流动人口组成的家庭以及流动人口寄居在异乡的家庭增多,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处于未婚、离异、丧偶状态,独自在外生活。离婚率上升,不少家庭处于分居或离异之中,这都会造成家庭户规模的缩小。
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是我国家庭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是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家庭是传统社会中重要的养老和抚育下一代的单位。家庭规模的不断小型化,家庭结构核芯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和抚幼功能都将趋于减弱,政府和社会的照料及服务将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二是家庭抵御风险能力降低。家庭规模越小,家庭结构越简单,家庭一旦面临风险,就越不容易自我调控和化解,政府和社会的相关政策在家庭的刚性需求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三是住房、交通等基本生活条件以及教育、医疗等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家庭规模缩小,家庭户数上升,使一个地区的人均住房需求、出行率及道路交通压力增大,家庭在下一代的教育投入和父母的医疗保健等方面支出也会增加。
总之,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它的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体现,也将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