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站是中国吃亏吗?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概念,国际贸易中所谓的“吃亏”是相对于出口方(卖方)来讲的,也就是说对出口方讲是不是吃了亏。 其次,我们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国际惯例和一般市场规律,在货物买卖中,一般情况下,由买方负责办理清关、进口手续,并提供相应文件给卖方,以证明卖方所交付的货物符合进口国(地区)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并可以正常进口;而卖方则应当保证所提供的货物符合进口国(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并可以正常进口。 但是,现实中存在很多不按规则出牌的交易者。有的买家会以各种借口推脱责任,拒绝提供相应文件,甚至拒绝接收货物。这时候卖方就会遭受损失了。 而如果买卖双方协商一致,约定由卖方负责办理清关等进口事宜,那么卖方就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因为卖方既要履行交货义务(完成装运货物)又要承担办理进口手续的义务(确保能够正常清关)。一旦交易对方违约或者提供的文件不合格,导致卖方产生损失,则卖方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既不能拒付货款,因为交易双方已经达成协议;又无法收回货物,因为已经交付。卖方只能根据双方的约定或者相关法律规定向交易对方主张权利。
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题主所说的“中国吃亏”是基于特定案例产生的,即发生在买卖双方没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由买方单方面违法规定的情形下而产生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是亚欧班列的首要发起国和受益国,亚欧班列货运量的增长主要依靠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运输,目前中欧之间运输量占到亚欧班列总量的90%。其中中国是出口国,欧洲是进口国,因此,在亚欧班列运行方向上也体现出去程大于回程。
但是从贸易的角度来说,中国向欧洲出口货物大多是家具、服饰、家电、电子产品等低附加值商品,而从欧洲回程的大多是食品、奢侈品、工业品等高附加值商品,因此,无论是去程还是回程,中国获得的利益都是有限的。
亚欧班列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产物,中国发起建设亚欧班列的主要目的不是从贸易中获益,而是为了带动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中国中亚、西亚陆上邻国的开放和经济发展。亚欧班列是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同时为沿线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中国获得长远利益是设立亚欧班列的应有之义。
亚欧大陆内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以德国为代表的中欧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世界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亚欧班列沿线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带动者。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和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通过亚欧班列对中国中西部等后发区域和亚欧大陆腹地等欠发达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是巨大的。
因此,亚欧班列的建设对所有参与国都是有益的,亚欧班列不仅使沿线地区的贸易便利程度显著增长,也对促进区域的开放和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亚欧班列对于亚欧大陆内部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