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前景?
2014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3%; 2016年,GDP增长7.1%; 2017年,GDP增长6.9%; 2018年,GDP增长6.6%; 2019年,GDP增长6.1%,在经历了增速下滑、结构调整之后,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达到100.09万亿人民币。 中国经济十年平均增速达9.4%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近30% (有统计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占GDP全球总量的比重,每十年提高约7个百分点),对全球贸易增幅的三分之一做出过贡献。 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4.62万亿美元,比1978年扩大了120多倍。其中,出口额由1978年的446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1.408万亿美元,增长了33.4倍;进口额由1978年的499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1.375万亿美元,增长了24.4倍。
十年来,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6% ;对外投资平稳有序,中资企业海外形象持续改善;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增长,引资质量不断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
展望今后,世界经济走势如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3%,2020年将达到3.2%。 与IMF预测一致,近期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也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已下调至3%,并预计未来几年将持续低迷,“非常令人担忧”。
虽然近年来我国外贸竞争力有所增强但国际环境仍不乐观。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十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0.31万亿元,下降1.3%。其中,出口值8.95万亿元,下降0.5%;进口值11.36万亿元,下降1.6%。 随着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以及欧洲央行加息等影响因素,明年外贸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不过,国内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各国经济彼此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增大,一些经济指标出现回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很正常。不过,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应持积极乐观态度。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其增量甚至超过了若干个中等经济体的总和。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达到13万多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是有意义的。如果这样的增速能够保持,实现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可以期待。
从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历史看,不少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遇到一个经济增速放缓平台。中国经济自2010年增速下行至7.8%,就是遇到了这种经济平台。不过,随着各项改革措施到位和实施,经济平台可以被突破,增速可以重新回升。过去40余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这种经济周期,目前巴西、俄罗斯、南非等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也进入了这种经济平台期。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指标不很抢眼,属正常经济现象。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经济发展总体势头良好,就业和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物价水平较低。这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从经济结构看,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措施的不断落实和到位,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最终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平稳、节能减排取得实质性进展等,都表明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提升。
再就是,与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财政状况恶化、背负沉重政府债务不同,中国财政状况良好,政府债务率较低,金融和物价水平稳定。这样,政府就不仅有政策调控空间,而且有经济发展的余地。
当然,经济发展放缓和遭遇经济增速放缓平台,也促使中国更理性地考虑经济发展问题。那就是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速,而是着力于实现真正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并把更多的精力和政策重点置于不断改善民生和优化经济结构上。这也是中国经济将更具有可持续性增长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