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间引进股票?
1978年,中央政府开始正式研究恢复和开展证券交易的问题 。当年底,上海、深圳两地交易所先后恢复交易;1990年底,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并揭牌,从此揭开了 中国金融发展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这离不开金融的改革和建设。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5年起, 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在 资本市场逐步推进,意味着A股的发行制度从核准制改为注册制。这是A股市场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回顾过去,我国的金融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完善。2016年至2018年间,沪深两市共有341只股票完成或部分完成退市。虽然2018年以来,随着注册制的推行和新股的持续上市,亏损股票数量正在减少,但退市的股票却越来越多。2019年至今,已有70多家上市公司被终止IPO进程。
股票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流通时期,一次是1914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一次是从1990年到今天。
我国股票第二次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股票的出现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产物。1984年底,上海拥有国有工业企业家,这些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管理混乱、产销脱节和分配上吃大锅饭的问题。
为了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这年起,上海开始试行股份制,鼓励企业向社会或内部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1985年11月14日,上海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上海飞乐电声总厂正式营业。该厂面向社会和本厂职工发行股票。每股面值50元,计发行1万股,共50万元,作注册资本。股票定期分红。这家企业,1988年改名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成了我国第一只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