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孟菲斯是哪里?
“中国的孟菲斯”,这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话题了。 因为就我个人而言,对建筑及城市设计方面的了解多源自于国外(特别是美国)的设计杂志、网站和媒体;因此对于国内的情况了解得较少,更谈不上深入分析了。 或许我这一代人对国内的城市更新项目还有比较深刻的印象,那时我们总能在新闻中看到某某领导在考察某旧城改造项目时,发表“这座城就像一个大工地,我们要把它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样类似的报道。于是,一座座所谓的“新古城”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了。这些项目的背后往往有着巨大的投资和可观的政绩,所以也常常能够在新闻中看到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但当我翻到国外的设计杂志,看着那些由知名设计师事务所设计的、散发着浪漫主义情怀的新城区项目时,又常常不禁感叹,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人类文明应该有的样子啊……
但回过头来想想,我国当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不住常常感叹人类文明应该有怎样的样子这样的话。况且,如果总是用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城市发展,那我们恐怕永远都无法进步。 所以,当我们面对“中国的孟菲斯”这个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毕竟能拥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一个很值得肯定的事情不是吗?
孟菲斯设计群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意大利米兰。这是一群年青人出于对于意大利保守的设计氛围不满。于是在1980年,一些年轻设计师创立了一个名叫Shocker的设计组织,其成员包括了马可﹒若兹、乔治﹒亚罗、乔治·萨帕尔塔和艾米利奥·阿德南﹒奥尼等人。次年这五名设计师在米兰的“乌托邦2”展览上以“孟菲斯”命名展出了他们风格前卫的作品,并出版了名为《孟菲斯》的展览目录。由此以孟菲斯命名的设计流派正式宣告成立。孟菲斯设计群的出现,结束了意大利设计风格中的保守和理性主义气氛,也结束了欧美设计中现代主义、国际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在设计领域内的里程碑式的。
孟菲斯的设计理论基础是意大利设计理论家西扎﹒庞迪提出的“异化的形式”的论点,孟菲斯的设计者们将庞迪“设计是不断进步的”和“设计是一种文化”的论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以突破常规的各种造型、图案、色彩在设计领域中大胆追求“多样化”、“异化”和“无理性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孟菲斯的设计仍然遵循着现代设计的某些基本原则如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和功能性(但这是以一种反叛和无理性的方式出现的)。与庞迪的设想一致,孟菲斯设计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且获得了极高的名声,其产品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八十年代后,日本、德国和美国都出现了效仿孟菲斯设计风格的社团和设计产品。但正如庞迪所预言的那样:“异化的形式”只是一种“阶段形式”,随着该种形式的普遍化,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孟菲斯设计群于1988年自动解散。
孟菲斯设计群的影响不仅在其发源地意大利产生了巨大作用,其后意大利设计界在八十年代后一直表现出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状态,出现了不少在世界设计界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设计流派,如新艺术装饰主义、新洛可可和新装饰艺术派。并且在意大利出现了一批以设计世界著名汽车为主要业务的设计室或设计大师。更重要的是这一设计流派的产生使全世界对于现代设计中理性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怀疑达到了高潮,各种反叛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蓬勃兴起,设计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