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企业有哪些?
制造业分类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以产品作为分类依据,即按产品类型把企业划分成若干类,这类分类法比较直观,但缺点是不具有可操作性;另一种则是以工艺流程作为分类依据,即将企业分成若干类,每一类代表一个或几个行业中的典型制造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所采用的工艺流程相同或者相似。
以工艺流程为标准的分类法既考虑到行业的特点(如机械、电子等)又兼顾了行业内的差异(如汽车、机床等),因此受到普遍欢迎并得以推广。 通过工艺流程可以把所有的制造企业分为以下十五类:
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钢铁业
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4.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
5.医药制造业
6.农副食品加工业
7.纺织业
8.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通用设备制造业
11.专用设备制造业
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零售
15.房地产业 除了这十五类外,还有一类属于未列明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由于缺乏准确的可比数据,常常被单独列出。
制造业是指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的产品的生产,制造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加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初级制造业和高级制造业。一般来说,制造业包括钢铁、汽车、服装、电脑、通信设备、化工、机电、医药、兵器等等。
制造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综合国力和国防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保证。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充分证明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最早进行机械化和工业革命的是美国和西欧国家。这些国家工业十分发达,科技力量雄厚,控制着许多对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技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东欧、中亚、东亚和中东一些国家工业化开始较早,基础较好,部分工业部门和产业的规模、技术装备和水平也能与发达国家相媲美,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尚未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基础和科技能力相对较差。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制造过程,为社会提供有用有用的物品和服务的劳动。从广义上讲,制造活动包括一切从事生产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无论农业、工业、建筑业还是服务业都存在制造活动。从狭义上讲,制造活动仅仅指在工业部门所从事的制造活动。由于工业活动是当代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生产制造活动在整个制造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人们通常使用的制造活动或制造业指的仅仅是为经济社会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工业生产制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