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利用绿色金融?
在2013年以前,我国对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但在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有关部门发布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中,绿色信贷被定义为: 贷款人(含金融机构和金融租赁公司)向生产经营者发放贷款时,要求借款人在贷款用途上主要用于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项目、环保项目和污染防治项目;或者在贷款用途的约束下,通过市场手段对资金流向进行引导,以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信贷行为。 此后,绿色信贷又逐渐延伸至其他金融领域,形成涵盖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保险和绿色信托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绿色金融”体系。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绿色金融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行业政策方面,2016年和2017年,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先后发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南》,首次将绿色金融写入国家级产业政策文件之中,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监管制度层面,随着2015 年央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以及2019年人民银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出台,我国的绿色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迈进——从宏观层面的总体框架到微观层面的操作指引,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确立。 在市场创新方面,除了传统的信贷和债券以外,最近两年各类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如碳资产质押贷款、绿色股权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汽车金融贷款、气候相关金融债券等等,为绿色环保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融资选择。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业务总规模达到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绿色信贷余额达11.87万亿元,同比增长24.5%。 然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欧盟等先进经济体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021年中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绿色金融整体得分仅17.2分(总分20分),远低于欧盟的77.2分,也在不及格的边缘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