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宁软控股份?

元字宁元字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先讲技术层面 2016年5月,公司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向包括何宁在内的不超过十名的特定对象发行8943.418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亿元,用于收购江苏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博特”)不低于40%的股权,并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而当时公司的总股本仅为7.68亿股。也就是说,此次定增的发行数量占当时的总股本的116.7%! 随后在2016年6月份公告中显示,由于市场原因,经与参与认购的投资者协商,决定暂停此番定增事宜。 但据我了解,所谓的“市场原因”是因为证监会对于定增的审核力度逐渐加大导致的。何宁等投资人希望利用此次定增扩大自己对上市公司控股比例,进而能够进一步影响董事会,推动公司转型发展的愿望落空了。

其实通过定增介入上市公司一直是何宁一贯的套路,之前在凯恩股份身上就是如此。只不过这一次失败了而已。但有意思的是,虽然这次的定增失败了,可之后公司的股价却一直在底部徘徊,丝毫没有反应。这说明此时机构已经基本没有了对该公司重组的期待,也就不再买入该公司的股票了。

那既然如此,之前的定增预案又为何不撤销呢?我认为是出于对公司控制权的考虑。如果此时撤销定增预案的话,那么势必会让出部分给其他股东,这对于何宁想完全掌控公司显然是不利的。于是直到2017年1月份,公司才又再次发布了关于终止前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的公告。

至此,何宁第一次操控软控股份重组铩羽而归。 我仔细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发现这次重组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关键其实还在于国资这边,因为国资手中持有的上市公司流通盘比重较大,且又属于国有上市企业,因此每次在会议中的决议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青岛国资系统合计从公司账户划转6.68亿元至青企联账户,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另外,截至2016年末,青企联账户资金余额高达11.26亿元,其中除1.46亿元系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之外,其余9.8亿元均存在被使用可能。

我猜测可能是何宁提出的定增方案并没有得到这部分资金的实质性支持,所以最终不了了之。当然这一切都是我的猜测,不过这也正是我为什么认为这次重组真正失败的原因所在——国企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尝试更是难上加上。

2、再谈感情因素 何宁两次入主软控股份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陈学利。

陈学利是何宁的舅舅,也是最初将何宁荐入股的公司高管之一。后来随着何宁实力的增长和其在公司的话语权不断提高,陈学利渐渐淡出公司管理层,转而担任某咨询机构的总经理。 但是陈学利对何宁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首先是在资本市场操弄方面,其次就是在择股眼光方面。陈学利曾在1998年和1999年时先后两度入主凯恩股份,成为其实际控制人以及最初始的创始人。

而且陈学利首次入主时,采取的就是借壳方式,这和何宁后来的操作如出一辙。由此观之,何宁的操作无疑受到了他舅舅的深刻影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