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的十个行业是什么?

马思博马思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特色农业增收计划。选择一批种植、养殖等劳动和技能要求比较低、贫困户普遍能够参与、成本低、见效快的特色产业,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担保再担保、小额信贷等扶贫投入撬动方式,在“十三五”实施初现扶贫效益的产业扶贫脱贫工程,增强贫困家庭收入源头活水。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扩大适用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用燃油、用电的直补范围。推进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和“一社一品”品牌建设,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劳务经济增收计划。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探索实行“以工代训”制度,增强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将贫困家庭劳动力纳入就业扶持政策范围,扩大贫困家庭劳动力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和就业创业服务券的范围,支持就业和创业型家庭建设。对有就业和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培训全覆盖,优先提供就业援助和推荐就业,提供跟踪式就业服务和岗位,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三、“互联网+”增收计划。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支持邮政、供销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建设农村电商快递公共取送点,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建立“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现代流通体系。支持邮政、供销、电商企业对贫困家庭实施定单生产、购销承包、产品包销、寄递服务折扣等帮扶形式,对网销我区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快递包裹给予资费优惠。

四、光伏扶贫增收计划。在移民搬迁和危房改造中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设施,在贫困村和贫困户屋顶以及南墙、荒山和戈壁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小容量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实现“自发自用、多余上网”,增加贫困户和贫困村就地消纳及分布式光伏应用收益。

五、乡村旅游增收计划。探索“能人带户、一帮多扶,支部带村、产业组团,多村联手、旅游带动”等扶贫路径,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参与发展以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住宿、民俗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旅游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中分享红利,实现“美丽”向“收益”转化。

六、边贸扶贫增收计划。支持宁南山区和引黄灌区有条件的乡镇参与援宁劳务协作,实施“走出去”边贸劳务输出计划。在贫困地区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一证通”工程,实施好跨省区劳务协作“百县万村”技能扶贫示范项目。推进扶贫车间进移民安置区,让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七、交通运输增收计划。统筹规划贫困村、移民安置区通村(组)道路建设及危桥改造、安保工程,提高贫困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打通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输出“最后一公里”。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客运+货运+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站建设。对全区“四好农村路”交通扶贫示范县加大支持力度,对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客运班线车辆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给予适当补助。

八、文化体育增收计划。在贫困地区探索“演艺脱贫”新路子,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文化演艺机构和文化带头人带领贫困户开展文艺创作、演出和对外交流,增加文化劳务性收入。利用农闲季节和冬春时节开展文化科技“六下乡”活动,推动贫困地区传统文化“活起来”。加快贫困村和移民安置区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体育文化等体育扶贫工作,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

九、生态补偿增收计划。把生态保护与脱贫有机结合,逐步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完善草原生态保护等奖补政策,实行生态综合补偿,在生态脆弱地区有计划组织农牧民实施生态移民。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适当提高贫困户参与退耕还林每亩补助标准以及贫困户在贫困地区公益林补偿标准。在安排防护林工程、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时,优先向贫困人口倾斜。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前提下,优先在贫困群众中选聘生态护林员、草原管护员、湿地管护员和自然保护区管护员等“四员”,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十、社会兜底保障计划。加强低保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全面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开展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行动,建立家庭、基层组织、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