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只角是哪里?
以前只听说过“下只角”,一直不知道“上只角”指的哪里,于是特意查了一下。 网上关于“上只角”出处的话题下,最流行的说法是这样的(来自百度百科)—— 上只角原是一个地理概念,泛指现在的静安寺到长宁区的镇宁路、中山公园一带,其范围在今天的南京西路、铜仁路和石门一路以南地区。 这里曾经是上海公共租界的北部边界,1943年,因为日军入侵,南北两个租界统合为一个,因此这里的“只角”也就变成了“上只角”。 这个说法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毛病,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上只角”的概念里包含了太多的主观性。
举个例子: 我住在杨浦,朋友在长宁上班,通常来说是朋友去接我比较顺路,但我们约好了在静安寺见面,那么我会说自己从“下只角”出发吗?不会吧!肯定说自己在杨浦啊!同理,静安寺附近的人去虹桥机场会不会说去“上只角”?同样也不会。 所以这个“南为静安,北为杨浦”的划分方法其实是非常主观的。
老上海的租界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公共租界(静安寺—成都北路—铜仁路—泰兴路)、法租界(襄阳北路—新闸路—北京西路)、东交民巷(现黄浦公园至光复西路路段)和西宝兴弄(愚园路至镇宁路段)。这四大区又被分成了十一个小块,即九个“只角”和一个“夹心层”。 其中被分成三部分的“夹心层”位置相当特殊,它位于今静安区南阳路到新闸路的西南侧,属于新式里弄建筑,居民多为公务员和商人。
虽然“夹心层”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区域有差别,但它被划入静安寺辖区却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与西北角的静安寺距离只有几百米,而且与“只角”的其他区域用街道相连接,交通也十分便利。所以“夹心层”的归属历来没有争议。 至于其他十个“只角”的归属就很有意思了…… 首先被排除在外的是东交民巷区域,这是因为这里一直是使馆区,且一直被认为属于崇文区。
排在第二位的法租界则有点复杂,它的西南角被划进了静安寺辖区,而它的东南角却被划入了徐汇区。原因是法租界内多建有大楼,而大楼在当时的上海非常罕见,所以法租界内的地块就被一分为二,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县。
公共租界的情况类似,其西南角被划进静安寺;而东北角却被分给虹口区和普陀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离奇的结果,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上海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时,两租界的土地均被定义为“市区”,而不像现在这样被定义为“郊区”。而在当时,市区和郊县的划分标准就是根据地块上的建筑类型来判断的。
如果按这个标准来看,法租界应该全部属于徐汇区,公租界则应为静安区。毕竟它们都被定义为“市区”,属于城镇人口,而当时的郊区是指乡镇地区的农业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