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时期投资什么?
我们要确定一点事实——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 次贷危机的爆发有着复杂的多重原因,有美国房市泡沫、金融监管漏洞、全球化资源配置失误等等。同样,欧债危机的根源也在于欧洲各国长期刺激政策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债务风险和财政危机。 我们在讨论“在萧条时期做什么”的时候,需要把视野放宽一些,看看历史上其他次的危机,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建时的通胀是密不可分的。当时美军海外驻军,马歇尔计划又刚启动,战争所带来的产能过剩有待消除,战后重工业建设带来的高增长也导致需求过旺。美国国内产能不足、美元短缺,海外市场又无力吸收那么多的商品,于是大批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大萧条由此而来。
同样的,本次金融危机也是由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衰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原本就存在产能过剩、贸易逆差等问题,这次衰退只是将这些问题暴露了出来而已。而且,此次危机源于信用危机(债务违约),与上一次相比,本质上的不同在于信贷的紧缩。
我们知道,信贷的紧缩会导致流动性紧缺,而流动性紧缺将引发更多的违约和银行坏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增加供给(产能),减少需求(消费和投资)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第二个启示就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促进生产,而非消费。
那么,在生产端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知道,全球能源和商品的价格一直处在低位,而欧美日的制造业一直在迁回。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想想如何能扭转这些趋势。 首先,能源和商品价格低于成本的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目前能源和原材料领域的投资正处于低潮,只要我们能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就能引致新一轮的投资浪潮,提高全球经济的供给能力。
其次,欧美日的制造业虽然处于复苏阶段,但他们本身也存在产能不足的问题。随着亚洲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产业转移的进行中,他们的供需缺口可能还会进一步拉大。如果我们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不仅有可能满足本国的发展,还有可能向外输出增长,实现经济的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