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老的原因分析?
我首先想到的是,上海作为移民城市,本身就没有传承自中原文化士族豪强的政治传统和家族观念(这一点与江浙地区截然不同),因此并没有强有力的外来宗族势力介入本地的房宅格局;其次想到的就是民国时期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里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窄小的弄堂户型,其实非常适合小家庭居住,而当时中国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逐渐解体(这同样受到了西方现代性浪潮的影响)。于是,我们就在这种狭小的空间里,看到了一种新形式的邻居关系:他们或许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文化背景,却因为共同的居住空间而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同质化。
就像我在《金雀花王朝》中看到的那样,12世纪伦敦市政会议成员的家书往往同时写给“亲爱的朋友”和“可爱的邻居”,因为他们往往是同一个人。这就是我说“上海为老”的原因所在吧。 另外,在讨论老年住房问题时不能忽略的因素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4-2-1”家庭结构。这个政策的后果就是一对夫妻要抚养四个老人和一个(或两个)孩子。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赡养两位及以上老人的压力和焦虑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子女买房必然要考虑长辈的需求和喜好,并尽可能就近安排老人的生活,从而进一步削弱了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地域分化。在上海这样一座年轻人需要掏空六个钱包才能买得起一平米房子的城市,如果子女有能力给爸妈购置一套距离不远的房子,让他们能够共享资源、共同消费、抱团养老,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