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上海的经济谁强?
2015年,中国GDP总量为人民币37.94万亿元(约合6.16万亿美元) 其中广东省GDP为7.68万亿,占全国GDP的20%。
广东省GDP中,深圳以1.74万亿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居内地城市首位; 香港地区GDP为2.95万亿,相当于深圳的46%。从人均GDP看,香港地区的人均GDP高达5.1万美元,居各省区第一。
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5年,香港地区GDP可能达到4.81亿美元,接近新加坡的水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经济一直排名内地各城市前列。虽然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但经济实力依然雄厚。 作为国际大都市,香港的金融、贸易和航运服务产业优势明显,而大陆各地最有实力的城市大多是依托于某一产业的“单一型”城市。
无论从人均GDP还是居民收入水平来看,香港都比上海高出一大截。 从GDP总量看,上海在各类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深圳市。 不过,上海市的GDP增长速度很快,预计2015年能超过天津,重回第三的位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GDP一度高居国内各城市之首,但随着时间推移,上海的优势逐渐被京港广深等城市赶超。 在各类统计中,上海经常被放在与内地中小城市同一类别进行对比。事实上,无论居民收入还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都在各大城市里排在前列——这恰恰说明上海与内地的差距在缩小。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香港和上海之间一直存在很强的互动关系,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赶超香港的呼声不断。那么,香港和上海的经济实力之争,究竟如何?
港沪互动:香港“南退”和上海“北上”
从两地的基本经济指标对比来看,两地互动的显著变化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香港GDP继续保持增长并超越了上海,但此后就开始低于上海;第二个阶段从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的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上海,但在人均指标方面,仍高出上海1.5倍左右。
1997年回归之后的香港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的影响,短期内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尽管在2003年之后开始复苏,但整体复苏速度仍不及上海,两者的差距也持续扩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两地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冲击程度要小于1997年的香港。危机之后,在政府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上海经济反弹迅速,与香港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上世纪90年代之前,香港在经济基本指标方面领先于上海,但在此之后,逐渐落于下风,甚至有声音认为上海已经超越了香港成为“东方之珠”。但从人均指标来看,香港始终高于上海,从这个意义角度,香港的发展水平要显著高于上海。而从消费和进出口指标来看,香港明显高于上海,尤其是在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方面,上海远低于香港,即使考虑到香港面积和人口规模较小的缘故,上海也落后于香港。从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来看,可以发现香港的这一比重低于上海,也就是说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来看,上海的动力要高于香港。
综上所述,上世纪90年代前后,香港和上海进入了一个互动的阶段。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香港是从内地,尤其是从上海的“南退”;相反,上海则是在香港影响下的“北上”。
两地互动的实质是要素流动的结果,为了更加准确把握两地要素流动的特征,我们从人口、资本和技术(研发)三个角度来考察。
人口要素来看,在两地互动时期内,大陆大量人员进入香港,并且这个趋势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1997年回归之后,虽然短期之内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但之后从香港前往大陆定居的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从国际来往人员来看,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两地互往人员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进入本世纪之后,从香港前往上海和内地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资本要素来看,两地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张。从1993年之后,香港对大陆直接投资就超过了对全球其他地区的投资,并且这个趋势一直持续至今,尤其是1997年回归之后,除了2005年和2011年这两年之外,对大陆投资占香港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始终超过85%,两地资本联系极为紧密。
技术要素来看,由于两地产业体系差异,因此产业内分工与合作是主要形式,而“前店后厂”、加工贸易等形式是主要载体。“大珠三角”地区是香港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港商在广东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超过1.8万家,员工约650万人,占据了大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半壁江山。
综上所述,在两地互动时期内,以1997年回归为分界点来看,在此之前,两地互动已经显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特征,在此之后,这种互动趋势不断增强,并且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两地互动达到了历史最高位,香港在经济总量上被上海全方位超越。
香港和上海都具有特殊性,与内地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与北京和广州相比存在较大的不可比性。我们选择北京和广州两个城市与香港和上海这两个城市进行比较。
从四大城市的整体情况来看,在上世纪80、90年代,四个城市在经济总量上与世界主要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但90年代之后,内地四个城市追赶速度开始加快,尤其是香港和上海。四大城市在1996年之后,人均收入开始超过印度和印尼的平均水平,与马来西亚接近。总体来看,四大城市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人均指标。
与世界上主要经济中心城市相比,北京、香港、上海和广州等四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都超过200万,其中港、沪均在600万以上,广州也超过300万。在人口密度上,四个城市都非常高,特别是上海、香港和广州。四大城市的建成区面积都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上海达到600平方公里。从经济总量来看,北京、香港和上海已经进入了世界上前50个国际大都市的行列,与新加坡、维也纳持平。在人均经济指标方面,四个城市都超过了印度、印尼等国的国均水平,比肩马来西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来看,四个城市都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城市,进入世界前20位的发达国家和大都市的行列。
综上所述,四大城市与世界上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仍有较大进步空间,特别是在人均指标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四大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快速推进城市化,人口将不断集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也将持续提升,因此未来在总指标上将有望接近甚至进入世界前列,但在人均指标上仍具有一定压力,需要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