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为城市的原因是?
上海在宋代就是州府级大城市了,明清时候更是和南京一起成为直隶(其实就是直接归皇帝管辖的意思)省会,且江南省人口一半以上聚居于此(江苏和安徽的省会南京和镇江当时其实人口都不多),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外国资本大力注入,加之长江三角洲的地形(长江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带)本身适合发展城市化,所以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至于工业,清晚期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工厂的出现就带来了大量就业人口(当然,这些工厂后来纷纷迁往武汉等地也有随着军队撤出上海的原因)。
抗战结束后,上海作为西南大后方的优势明显,大批企业从沿海进入内地,但毕竟基础在那里,上海的城镇化进程从未停止过,而且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1950年上海全市户籍人口368万,而到了2010年的常住人口却已经到了2300多万! 当然,在这期间,上海也经历了很多痛苦,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饥荒、抗战时的“拉夫”与轰炸,以及后来的“抄家”与“下放”(当然,对上海人来说,最痛苦的可能还是改革开放后的“租房”和“下岗”)。
但无论怎样,现在的上海已经是国际化的超大都市了,而且由于近代以来不断有来自北方各省的人口迁入,使得上海本土文化中兼并着各地文化因子。说一口普通话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时髦的外地人和外国人,各种“本帮菜”“苏浙菜”和“辣菜”店也让人吃着舒服。
上海是一个让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
1、区位条件优越。地处长江口,长江与海洋汇流之处。一方面经长江五大支流,辐射湘、赣、皖、鄂、川等广大腹地,另一方面通过东海沟通南北沿海及海外。自然条件优越,港阔水深,终年不淤不冻,利于船舶停泊和航行;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冬夏咸水淡水资源均较丰富。
2、形成较早,经历时间长久。上海松江地区的广富林遗址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该地区已有先民定居。上海开埠前即初具都市雏形。上海县置于南宋,距今近900年。松江地区曾是元明棉纺织业中心,以手工业和商品经济著称。开埠时上海已有一条以内陆沿海航运为依托的南北轴向城镇带和沿吴淞江以市场为中心的城镇带,具备了城市形成的集中力和扩散力。
3、人口多,规模大。开埠时上海城镇人口已达25万,19世纪后期增至72万,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1912年后人口持续增长,36年间共增加434万人,年平均净增12.1万人。民国时期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最大时达到每平方公里5万人,为当时世界各城市之冠。
4、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广泛影响。上海开埠后,通过长江航线和沿海航线将国外商品传播到中国内地,其辐射和影响之大,超过1949年以前中国其他任何一座城市。
5、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交通、公用事业和市政管理比较近代化。开埠至1949年140多年间,上海城市面积扩大了10多倍,近代化的马路、电车、地铁、公共汽车、自来水厂、下水道系统、煤气厂,初具规模并有发展的电信和电力系统,以及较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使上海在19世纪中期和民国时期成为中国甚至远东地区国际性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