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盘会崩盘吗?

郗怡萱郗怡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楼荒”并非中国独有,美国也曾出现。 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楼市遭遇重挫。根据美联储统计,截至2012年末,美国住房市值总量已经比危机前降低了4.7万亿美元。在房价下降期间,约有30个州出台了房地产相关救助计划,总计金额达到150亿美元。 但对中国来说,“楼荒”不是市场行为。

2009年开始的第四次房改,目标是实现居民自住需求和房地产投资需求,这一改革导致土地财政和房地产金融两大领域产生变革,进而改变了地方政府、开发商、建筑商、金融机构、居民之间的关系。 在新“四大支柱”中,房地产行业是最大也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因此不可能让这个行业萎缩。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首次提到了“房地产税”,作为调节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工具。可以说,只要土地财政不变,“房地产繁荣”就依然如影随形。

当然,从短期来看,政府仍然可以利用信贷和流动性投放来刺激新房成交,维持地产市场的稳定。但从中长期看,在没有新的财税制度安排下,房地产泡沫非但不会破灭,反而可能继续膨胀——无论是基于当前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还是考虑到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新增税收来源都相当有限。这意味着通货膨胀还将继续,而房地产作为刚性商品,其价值和价格都将不断上涨。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唯一的选择就是勒紧裤腰带,减少消费,多攒钱,早日实现“房奴”生活;而对于那些还没有买房的人而言,恐怕只能望楼兴叹了。

苗福东苗福东优质答主

中国房地产发展了十多年,房价一路涨,人们看在眼里都发慌,不少观点称中国楼市已经出现泡沫化现象。但是中国房价和收入的关系与国外并不一样,国外的房价和收入比例多在4~6倍,而中国的房价和收入比例高达20倍。

那么由此说来中国房价偏高?其实不然,中国的高房价由中国的高储蓄支撑着,中国居民的储蓄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2009年已超过35万亿,中国的高房价是有购买力作为支持的,这就使中国楼价不易下降,而中国楼价又和国际价格有差异,不受国际楼价的影响,这样就使中国房价不易产生泡沫。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各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模式有四种,一是日本的“土地国有或公有模式”:土地归国家或政府所有或控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土地供应量;二是香港的“土地国有和私有混合模式”:土地部分是国家所有,部分是私有,政府对土地供应量进行调控;三是英国加美国的“土地私有模式之一”;四是美国模式“土地私有模式之二”:土地是私有制的,政府通过控制信贷手段来进行宏观管理。这四种模式都曾经在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造就了各国的经济“黄金时代”。

但是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日本模式”由于政府干预过度,经济出现严重停滞,“香港模式”由于土地私有成份膨胀过快,导致房价畸高,造成贫民窟和金融风险大增,“英国加美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由于过度金融化,导致了金融危机。总结国外四种模式的经验,发现四种模式都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黄金时代”之后,都进入了衰退期,原因就是:第一,房地产市场被银行金融高度渗透,风险过度集中,无法承受大危机的冲击。第二,政府对宏观经济管控过度微观化,既导致经济“滞胀”,又导致政府财政危机。第三,政府过度依赖经济高速增长,而忽视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导致社会不均衡和两极分化。

中国模式在1998年前与美国、欧洲国家是相同的,都是实行住房公有制,“住进公房不花钱或花小钱,卖房也不挣钱”,使人们没有住房的意识。1998年实行住房市场化改革,建立了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经济适用房制度”为中心的住房生产销售和流通管理体系,确立了住房商品化的改革方向,确立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相结合的改革取向,确定了住房实物分配和住房分配货币化相结合的改革途径。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同时政府采取了“加大住房有效供给”的政策,加大土地供应量,建立“经济适用房”政策,建立了住房公积金政策。这种改革措施有效地刺激了人们的购房欲望,同时也有效地抑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中国模式”取得了成功。

现在“中国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住房问题大为改观,住房总量不足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一部分城市出现了房价过高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这种住房供给的“双轨制”产生了新的矛盾。经济适用房在分配和管理中开始出现漏洞,使一部分有钱人和高干也住进了经济适用房里,而一部分低收人者无法进入经济适用房。另外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中,存在偷工减料问题,房屋质量出现问题,住房售后保修、维修得不到保证,“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出现了新的矛盾。

现在房地产市场有“滞胀”的趋势,一是土地有“空置”现象,如长沙郊区就囤积了5000多亩土地;二是商品房有“空置”现象,全国有20个城市就有5000万平方米的空房子,三是经济适用房也有“空置”现象,不少地方的经济适用房成了“干吃不拉”或“有拉无粪”。特别是经济适用房,本来是为低收入者建的,但是却有部分高收入者和高干也住进去了,出现了“反差”现象。

由于城市房价过高,形成了买房难、卖房难、买房贵、卖房不值。现在许多大学生从“校门”到“房门”,还要“啃老”,买房成了他们人生的第一“瓶颈”难关。据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如果自己出钱买房,需要20到30年的工资收入。买房成了人们生活的沉重负担,人们把一生之中最好的岁月耗费在买房上,而影响了人们其他方面的生活质量。过高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