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几次转型?
我们这代人,真的是赶上了好时代!改革开放前,我们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我们又赶上了市场经济。而这两大制度的转变,又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两次转型。 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场变革始于农村,改革原来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增长。此后又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对外开放等,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我们这代人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那时我还在上初中,家乡安徽一个小县城的经济正在飞速腾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各地兴起了下海热,县里很多年轻人离开体制,南下广东,投身于创办各种实体。
那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年代。那些下海的年轻人,很多人通过勤劳和智慧,白手起家,创造了令一代人羡慕的财富。我一些亲戚就是那个年代下海创业的代表,他们当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当地首富。
我的家乡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城,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那时候街上到处都是奔驰宝马,而且还有很多国外豪车,比如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等。
虽然现在这些车早已不见踪影,但至今令我印象深刻。那时我还经常去一个亲戚家玩,他的家里不但有很多新奇好玩的电子产品,还有一台很大的录像机,每当有新的港片出来,他就会买来给我欣赏,《赌神》《九品芝麻官》《大话西游》等等,这些经典的港片是我童年的美好回忆。
当然那个时代给你带来的惊喜远不止如此,很多当时在香港台湾已经发行了的电影,由于大陆实行严厉的电影审查制度,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些影片在大陆仍然没有上映,而你只需要花点钱就能在黑市买到盗版光盘(VCD时代)或者在网上下载(互联网时代),让你提前看到。
记得那个时候,学校旁边有个小书店,老板是个中年大叔,他不光销售各种小说杂志,你还能够在他那里买到各类光盘和网上最新的影视资源,总之包你满意。
三次
第一次是中国经济从短缺到过剩的转型。1978年之前的中国,基本是短缺经济。改革开放后的20年里,尽管有些产品不再短缺了,但宏观经济总体上仍然还是短缺的,经济增长的约束主要来自于供给方面。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方面中国开始出现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企业开工不足、销售率和设备利用率下降、银行坏账增多等过剩经济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外贸顺差增加、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国内就业压力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也从管好总量、抑制通货膨胀转为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经济体制的重点改革也从过去抑制通货膨胀转到国有企业扭亏增盈、优化资源配置并轨上来。
如果说短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未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有潜力、有希望,那么,过剩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不足、增长乏力,经济增长有压力、有困难,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困难和挑战的新阶段。这种从短缺到过剩的宏观经济转型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第二次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型。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是高速增长的,年平均增速高达9.7%左右。进入1997年后,世界经济出现萧条,受其影响,中国出口开始减速,导致1998—2002年经济增长率徘徊在7.6%、7.1%、7.6%、7.8%和8.3%的较低增速上,经济增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回落。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让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遭受重挫。2009年初,中国经济增长率一度不到6%。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经济增长从高速阶段转向中速阶段是一种必然的、常态性的现象。中速增长虽然不如高速增长那样充满诱惑和兴奋,但速度回落到正常、健康、稳定的区间,有利于克服高速增长带来的副作用,有利于解决快速增长所掩盖的各种深层次问题,有利于形成稳定、理性、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模式和新的经济形态。
第三次是中国经济从高耗能、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率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向低能耗、低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无论是短缺经济还是高速经济增长,都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努力增加投入、加快发展,而无论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还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质量的提高,都日益成为关系国家和企业长远发展、人民当前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稳定、国际形象的重要问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科技含量和低产出效益的增长方式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
在从短缺到过剩、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进程中,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逐步回落,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环境不断恶化,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步消失,如果不能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就会后劲不足,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