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逻辑引入中国?
“引入”这个词不太准确。中国的先贤们本来就有自己的逻辑,比如孔子的名学就是典型的逻辑学。但这一直都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西方也是这样),没有成为像算术和代数那样的独立学问。这是由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决定的,与中国传统思想中宇宙本原的问题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名”与“实”、“道”与“器”这样的哲学范畴,但他们更多是代表一种方法论而不是代表独立的认识对象。如《周易·系辞》中有“立象以尽意”“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思其打算,是故谓之道。”这里所谓的“象”相当于今天逻辑中的概念、“道”相当于推理的规则。这种“象”与“道”的关系就是今天所讲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因此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任何知识都必须建立在一定方法的基础上,否则就会走向迷信或臆测,这就是“道不可离形而求”(《孟子·尽心上》)的意思。同样,判断一种知识是否可靠也必须具有可检验的标准,这就是《庄子·秋水》中“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意思。
中国古人知道,人类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才能认识世界,而这种认识又必然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才有《礼记·中庸》中说“致知力行,然后知至至之,可以‘语’(教)矣”,这个“语”字就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论证”了。 可见,中国古人在逻辑方面有很多的思想遗产,只是一直没有能够用现代语言学体系把他们系统地梳理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