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国如何赚?
要赚大钱,就要做多周期波动率,现在做多股指期货,同时做空股票。 首先来分析为什么以前股票和指数是同涨同跌的。原因是过去二三十年,我国经济一直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政府也不断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因此市场利率水平、GDP增速和企业盈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模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也被抹平了。所以过去只要把握其中一个方面就可以判断其他两方面,进而预测股市。这也是以前股指对冲策略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基本上只要把握一个基本面信号或者消息就可以构建稳定的盈利模式。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这种策略已经不行了,三个变量之间的规律再次开始出现。这是因为企业边际盈利能力已经开始下滑,而政府为了应对通缩,不敢再轻易采用扩张性政策,导致利率水平下移至更低区间。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复苏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反弹,从而带动了通胀预期升温。在此情况下,投资者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以往那种贪婪和恐惧的情绪被进一步激活,股价的波动也开始加剧。
对于金融对冲交易员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一段时间——一方面要做多股指企图获取指数上升的收益;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做空股票以规避非系统性风险。他们此时就像被绑住了手脚的老虎,虽然还是食肉猛兽,却只能看着猎物就在眼前却无可奈何。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才更有利于交易员展示他们的实力。那些能够克服人性贪婪与恐惧的人,能够更好地把握机会,控制风险,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而那些不能克服自己的人,要么无法开始交易(害怕失败),要么小钱也没赚到(满足蝇头小利)。
金融“出海”
中国金融市场体量庞大,银行、保险与证券市场在不少指标上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第一第二的位置,但中国金融企业在全球的排名还相对靠后,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化程度不够高。金融“出海”成为国内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中国金融机构“出海”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总体来看,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最高,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较早,同时通过收并当地金融机构,银行的海外资产和利润占比已经占到一定的规模。以工商银行为例,按照2011年最新数据,工行在海外已经拥有168家分支机构,工行在海外的资产已经达5875亿元,占比超过7%,而海外员工人数达到6807人,占比约4%。
保险与证券业的国际化还有较大的空间。保险业由于在海外设立机构对资本占用较大,故国内保险机构在海外直接设立机构较少,更多的是通过参股、控股甚至全资收购海外机构的方式进行业务开拓。目前,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已在伦敦、纽约、香港及日本等地,通过设立分支机构、股权投资和并购等举措,开展金融及投资业务。
券商的国际化进程更晚,国内券商早在2004年及2005年已经开始设立中国香港子公司,2010年以来加快投资步伐。不过,目前中国券商对海外分支机构盈利的期望并不高,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海外市场对国内券商主业的利润贡献度仍然有限。
与欧美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无差别扩张不同的是,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方面,在区域上高度聚集于港台地区及亚洲新兴市场,其次则是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及对欧洲市场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客户上高度集中于中资机构与华人企业,对当地客户及市场缺乏深入挖掘,还属于“浅度国际化”、“小区域”国际化。主要原因在于内地市场足够大,中资企业及个人客户国际化进程并不快,无需投入更多资源进军更遥远、更陌生的市场。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中资企业在全球布局进一步加速,拥有中国这个广阔后方市场及丰富实践运作经验、且不差钱的中国金融机构将真正迎来国际化发展的黄金期。
金融创新
作为后发市场,金融创新对中国的金融机构而言极其重要。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在产品与业务创新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与基础,但在人才、制度、机制、文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而海外并购正是引进创新人才、业务与机制的良好机遇。从海外成熟市场来看,金融机构的创新与技术提升主要来自于收购,因为收购一家创新企业、一个新产品或一支创新团队,往往比自己研发的投入产出比更高。同时,收购也往往可以迅速带来可观的利润,不少国际领先投行利润增长的一半以上均依靠收购带来。
比如,2000年瑞银集团斥资2000万美元收购Pete Goulding和他的G2期权交易团队,目前该团队及其衍生团队每年可以为集团贡献2亿美元的收入,2011年该团队被业界评为“全球最赚钱的权益衍生品交易团队”。
国内证券业,近年来已先后收购了中信里昂、申万巴黎基金、东方汇国债、瑞信方正等机构。2012年,海通集团拟收购葡萄牙圣灵投资及天安保险,未来将对海通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业务产生深远影响,极大地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与行业地位。
国内保险业从一开始就学习借鉴欧美保险市场经验。中国太保在2005年后通过引入苏黎世瑞士总部及美国、欧洲、日本的精算团队,对车险定价模型进行多次迭代及优化,开发出了“太保车险新一代车险产品与定价系统”。中国人寿通过香港寿险市场及日本、大洋洲年金市场的运作,已形成集团内境外创新业务与境内成熟业务之间有效转移的闭环模式。
金融控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日益国际化、城镇化和老龄化,企业与个人客户风险类型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客户需求也逐渐从传统的融资为主或“单一保险保障”向综合化、集约化转变,“一站式、一揽子”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综合金融服务成为金融业竞争的重要方向。从国际趋势看,混业经营的综合性大金融集团优势明显,如瑞士的瑞银集团、瑞信集团,英国的汇丰、渣打等均为综合化经营企业。而国内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与客户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综合化经营由此成为国内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内金融控股平台发展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初步形成了以工行“集团化”与平安“全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