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什么办法救市?
政府已经尽力了,很多措施还是很有效的,但疫情还在蔓延,海外输入病例不断出现,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依然较强。所以,我保持之前的观点不变,未来仍有进一步降息和降准的空间(虽然概率都比较低)。 至于市场,经过连续下挫后,目前位置已经不大,继续深跌的可能性较小,然而上涨动能也很弱,短期大概率会维持震荡走势。
从政策层面来看,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全球主要国家都进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美联储更是将利率降至负值区域。国内同样也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举措,包括大幅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政策工具,比如近期央行就下调了超额准备金利率。
这些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政府确保金融危机不会演化成经济危机的决心与信心。 然而,面对汹涌的疫情和世界经济的低迷状态,我国应对的策略和应对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美国为例,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中受疫情的影响可能仅次于二战时期。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尽管社会争议不已,但这些措施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们在应对疫情的冲击时,也应该考虑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来稳定经济增长。
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尤其要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和企业给予更大的支持;在经济复苏阶段,有可能需要启动基建投资来扩内需、稳增长。 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可以通过降息和降准等方式为企业和居民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加大贷款贴息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步伐。为了提高流动性运用效率,还可以考虑采取定向降准的方式,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降准,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面进行精准救助。
总之,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应当做好应对更艰难局面的准备,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确保稳住基本盘,争取早日控制住疫情,恢复经济运行常态。
楼市调控的政策开始密集出台,先是国五条及细则发布,然后是降准幅度低于预期,最近又传出上海将上调购房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年限、多地开始收紧公积金贷款政策……所有这些都被舆论视为政府开始收紧救市的口子,房地产的暖春行情可能会因此告吹。其实这些担心有些多余,因为迄今为止政府还没有出台哪怕一项救市的措施,调控政策只是在预期上对过热的市场做了点降温,并不会真正打击回暖的进程。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2012年中期开始,中国房地产的回暖行情根本就不是什么救市政策推动的,而是市场自发的调整行为。从2011年一线城市开始,各地的房价先后进入调整期,平均的下调幅度在10%左右。这个调整幅度一方面让很多等待了两三年的购房者觉得房价跌不动了可以出手了,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在2009-2010年高位买入的业主认为房价跌到合理水平可以出手了。所以,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回暖行情主要不是刚性需求推动的,而是被积压的投资、投机需求推动的。在这些需求启动之后,被压抑的刚需群体也跟着蠢蠢欲动,房价因此出现普遍向上的局面。这就是在严厉调控下房地产出现转暖局面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从这个升温过程可以看出,目前出台的几项政策都属于调控惯性,旨在继续抑制投资需求为主。国五条以及配套细则虽然在技术层面存在一定缺陷,但其主要作用在于给潜在的炒房需求设卡,比如20%的个人所得税虽然会增加出售房屋的成本,但这是仅针对差价部分,而不是针对售价,如果房价一直涨,则实际支出的压力不会太大。而调控政策的本意也不在于指望政策能有多大实际作用,只要能产生心理压力就够了。如果房价涨幅过高,不排除有实际性的配套细则出台。这些政策的目的是抑制需求过度释放,并不是真的想给不断上升的房价降温。至于降准低于预期,一方面是政府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资金紧张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不想给人太强的刺激,并非真的收紧。事实上,2012年下半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很快,这从各地天量的土地出让金可以看出。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此轮房价上涨不是救市推动的,调控从技术层面也不可能对上升的房价构成真正威胁。真正决定房地产能火多久的还是货币供应量和实体经济的走势。目前来看,天量的M2供应量决定了房地产的升值空间,而实体经济短期内无法完成对过剩产能的削减以实现新一轮投资周期的到来,房地产仍是中国天量流动性最好的“蓄水池”。这也是去年四季度以来,各主要投资品价格低迷而房地产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在实体经济出现转折之前,这一趋势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在2013年及可见的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分化会日趋严重,随着市场去行政化过程的深化,房地产的泡沫成分会逐渐下降,市场价值回归将逐渐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