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拯救中国经济?
现在谈谁来救中国,有点贻笑大方了 应该谈的是,谁不想办法救自己! 每个公民其实都面临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增加自己的财富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就是努力工作和学习,因为勤奋可以创造财富;但是如果仅仅靠勤奋,没有找准方向,也可能白忙活一场 因为经济是有周期的,在周期低潮时,你辛勤工作的成果,可能被别人轻易抢走;在高潮时期,你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额外的收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对经济的正确认识,以为经济就是勤劳创造的产物 所以经常看到一些新闻标题大而空,什么“年轻人要珍惜奋斗的机会”、“奋斗的时代来了”等等 这些标题其实是一种误导 在经济周期这个大局里,个体的命运其实是无力的,个人的努力有时候确实可以改变命运 但是如果你把个人努力的果实全部或大部分贡献给这个社会,那么你就等于放弃了在这种大环境下的获利机会 你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甚至可能连本带利都给输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说要拯救你自己,不要拯救中国。
你只有先把自己从集体中解放出来,先让自己过得好,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反之,你在集体中越挣扎,你越陷得深,你的损失越大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而不是用过去的价值观来误导现在的人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如果看完了以上还觉得理解不了的话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有个人特别勤劳,每天早出晚归,辛勤的工作 以致于他每天来不及吃早饭和午饭,就把省下来的钱存起来 如果有一天,他听说有一种神奇的药丸,吃了之后能增加智慧,而且不用辛苦工作也能获得不菲的收入 他会怎么选择呢? 肯定是在不影响正常收入的情况下,多吃点这种神奇药丸,少工作一段时间嘛 这样他既不用牺牲身体健康,也不用牺牲早起晚睡赚来的那份收入 而如果吃了神药之后,他的收入增加了,同时不需要再那么辛苦劳作,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为什么我要讲这个例子?
因为你现在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得来的,也许你要靠这点收入养活一家人 所以我告诉你,你其实可以选择不吃那神药,继续辛苦地劳作 这对你来说可能真的很难做到,因为在你现有的认知体系下,你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去放弃额外的那部分收入 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需要有人来帮助你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构建你的价值观
首先说说房地产,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楼市调控开始实质性松动,并从下半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各种救市政策,仅2021年一年就超过28次,可以说力度空前。
但是从结果来看,目前来看政策还处于一个筑底的过程,成交量依旧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作为国内楼市标杆的的深圳楼市,在2022年1月份的新房住宅成交只有3个月平均水平,下降了35%,二手房的成交量下降了65%,比2021年12月份环比下降了51%,所以深圳目前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楼市的风向标,如果连深圳都开始大幅度的下跌,那么也就代表着国内的楼市开始触礁。
再看看股市,近期A股震荡幅度比较大,特别是创业板,在春节之后跌幅已经超过11%。同时北上资金也出现了连续的净流出的情况,已经从2021年2月末开始出现了连续净卖出的情况,累计净流出资金接近七百亿。
同样,从经济数据来看,2021年社会的零售总额增速是12.5%,但是两年的平均增速只有3.9%,投资增速是4.9%,累计增速也达到了10.2%、但两年平均增速只有3.9%,特别是房地产的销售额增速超过10%但是两年平均增速也只有4.8%。从GDP增速来看,这两年平均增速只有5.1%,还低于2019年的6%的增速,所以从各项数据来看,2021年国内其实并没有完全的从疫情影响下恢复,经济增长其实依旧处于一个缓慢的复苏阶段。
所以从目前来说,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目前都不可能成为拉动国内经济的主力军,只能说是对经济有一定的托底作用。那么谁能拯救中国经济呢?那就是基建和制造业。
那么从目前来看,稳增长政策的发力期开始逐渐临近,目前的信号变得越来越明显,特别是2022年两会闭幕之后,稳增长的政策将全面来临。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我国今年开始将从促消费稳投资等多个方面来拉动。特别是对于新型基建来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设立了一大段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内容,这其实就是对数字基建和新基建的大力支持。同时从财政政策来看,2022年我国的财政预算内的支出,将会比2021年大幅度的上升,同时还会发行3.65万亿专项债,这一系列措施就是为了保证今年的财政支出强度,在这种环境下基建投资有望逐步发力,从而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从国外环境来看,近期欧美等国家通货膨胀率大幅度的上升,欧洲通货膨胀率创下了欧盟25年来的历史新高,而美国在2022年1月份通货膨胀率达到了7.5%,也是40年来的最高水平,所以美国等国家将会加快收紧货币的政策,由此将会带动美元指数的反弹,在这种环境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难以出现大幅度暴涨,那么这也为我国增加投资和扩大基建提供了良好基础。
所以综合来看,在2022年,基建发力和制造业投资将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力军,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也符合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政策思路,那就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