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危机的原因?
我觉的中国的粮食问题,很大原因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农业的保护和投入。 国际上公认的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法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依靠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来实现)来增加粮食产量,二是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他国生产的粮食。这两个途径实际上就是粮食生产的两个途径——内源型和外源型; 中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做的很差。
一是没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很差;二是在农村改革中忽略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农业上投入很少,导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缓慢,而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与各国竞价购买粮食的机会就很多了。另外,我国的土地利用率也很低,通过土地生产率提高的方式增产粮食有很大的潜力。 还有一个因素我们忽视了——那就是饲料粮的问题。我们现在饲养业的结构需要大量进口玉米和小麦等饲料粮,而这部分粮食如果换算成大米的话相当于3亿多吨,比目前我们每年进口的2.5亿吨食用粮还要多。而今后如果我们不改变畜牧业结构,进口饲料粮的势头还将会继续扩大。
还有我们食用的植物油也是依靠进口的,如芝麻油、棉籽油、菜籽油等都是国外生产的。国内很多食品都是靠着进口原料或进口配方制作的,如果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我们的食品供给会出现大问题。 我们现在经济飞速发展,但付出的代价是资源的极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发展和节约、可持续的关系,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否则,我们的经济不可能持续很久。
中国大豆危机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粮食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政府政策更重视产量的增长而不是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及产出效率的增长。1995年以前,政府一直通过规定大豆收购价格等措施,来确保农民的种粮所得不低于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收益,使农民即使不能获得最大可能的收益,也可以保证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但是长期的保护最终使国内大豆产业缺乏竞争意识和提高生产率的紧迫感,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使农民逐渐缩小大豆种植规模,在1995年后政府放松对大豆价格管制后,大豆这种经济作物丧失了吸引农民种植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而同为经济作物的油菜籽,在90年代获得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其压榨量和总产量的增速分别达到5%和4%。
中国的农业生产具有小规模、分散和低度专业化的特点;在生产要素方面,无论是人力、土地和耕地面积还是单位面积肥料、农药和机械设备使用量方面,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生产要素使用量低使中国大豆生产率低下。
在人力资源方面,中国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从业人口中的占比仅为18.3%,不仅低于巴西、阿根廷和印度接近或超过50%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2%;土地资源方面,中国耕地面积不足全球耕地面积的10%,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公顷,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在机械和化肥使用上,中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40%,农药利用率仅为30%。
与之相比,全球农药、化肥的利用率超过70%。人力、土地资源的有限以及生产要素利用的低效率阻碍了大豆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生产成本具备了较低的水平和较强的价格优势。
目前,全球转基因大豆的播种面积已经超过9成,中国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就自主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抗除草剂和抗虫害能力的“双抗”大豆,并于1999年获得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007年“双抗”的产业化获得了审批,但是截至2014年尚未在市场上有任何实际的动作,中国在推广转基因大豆上尚存在许多障碍,大豆生产成本被长期抑制在较低水平的机会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