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小镇是什么?
“基金小镇”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是美国基金协会为鼓励中小企业创新而设立的一个项目,目的是将那些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创业企业集中起来,为这些企业提供方便和低廉的融资通道,同时解决创业者和投资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后来美国的“基金小镇”理念逐渐受到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视,并被广泛借鉴实施。 中国境内的第一个基金小镇是2014年12月由浙江嘉兴市政府引进的,并在当时被称为国内首个“私募基地”。
随后,各地政府纷纷投入建设基金小镇,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扶持当地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共有28家“基金小镇”被备案登记,分布在13个省市地区。 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的“基金小镇”数量最多,达15家;其次是华南地区,有6家;华北和西南地区各有3家;东北、西北地区各有一家。
不过从规模来看,南方的“基金小镇”明显要大于北方。例如注册地在深圳的前海金融街,目前累计进驻私募基金机构537家,管理基金总规模达到1.38万亿元。 而作为最早获得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新区之一的天津滨海高新区,虽然注册了多家基金公司,但规模都很小,合计只有35亿元。
事实上,早年在政策和资金层面,北京一直是国内私募基金行业的重心所在。以股权类私募为例,在北京成立的该类私募机构数量超过5000家,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但随着时间和政策的推移,北京作为全国私募金融中心的地位却不如从前。
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在资金层面的限制较为严格,对境外募集基金和产品有所限售,另外也较少出台针对私募行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则是受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加强的影响,部分私募机构“跑路”,导致社会对于行业整体风险偏好急剧下降,开始用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个行业,进而向一些政策优待的行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