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绿的是涨吗?
从历史数据回测来看,“绿得发慌”往往是市场下跌的前兆。 比如2015年6月,A股一度跌穿4000点,沪指连续暴跌4天,市值蒸发高达7.3万亿元。然而当时大多数基金的净值依然维持在高位,很多投资者还沉浸在牛市的美梦中无法自拔,每天打开APP看到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颜色,内心极度恐慌,不知底部在何处! 事实上,在当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去产能、去库存的背景下,A股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以沪深300为例,其市盈率(PE)甚至一度低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水平。但当时政策面上“稳增长”的声音不断,宽松预期持续升温,大盘在低位徘徊了近半年之后终于迎来反弹。
再来看看今年春季行情启动之前那一轮震荡整理,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绝大多数时间的日K线几乎都是绿油油的,只有最后几周才出现红色,然而此时市场的底部已经悄然形成。 我查了一下数据,自1999年底上市以来,上海综指有记录的一次跌停是2001年6月14日,收盘于1827.51点;另有两次大跌超过1000点,一次是2007年牛市中途的6124点,另一次就是2008年的崩盘,指数最低下探至1664.93点。 从历史规律来看,大盘每一次出现连续大跌并创出新低,其后都迎来一波幅度不等的反弹,只不过这次因为熔断而出现了“破位”急跌,在底部区域磨的时间很长。如果当时基金也是绿得发慌,不知道多少人要割肉离场了…… 而现在,同样有许多人的基金绿得发慌,其实这反而是一个加仓的机会——
首先,当前A股的估值已经低于2016年的水平;其次,宏观经济的下行风险已经开始得到反馈,政策底早已浮现。近期公募基金发行再次出现高潮,募集规模近五百亿元,背后正是投资者信心不足而又急于进场抢筹的体现。所以,此时此刻你还要割肉逃离吗?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红盘收尾,但这需要时间。对于当前的底部构建而言,时间已经很充足,但空间可能不太充分。投资者不妨化整为零,分批建仓,降低单次买入的波动率。